乡村振兴战略不断发展,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成为新的农业高产种植方法。采用套种创新的方式,缩短玉米与大豆植株间距,实现套作方法创新。在保障玉米生长的同时,实现大豆产量提升,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保障。提高粮食产能的同时,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加速农业产业转型,并积极推广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改善土地质量,发挥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作用,解决粮食主产区困扰,达到一季双收的模式,为大豆玉米种植开辟新天地。
1选种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属于复合型种植技术,是增加农户收成的关键。想要最大程度发挥该技术的种植效果,需要结合种植各个环节,为玉米和大豆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在采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时,种植人员在种植前应充分了解该技术,经过专业培训,形成一定的种植知识体系,能够科学选种、选地,保证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效果得到充分发挥。实践证明高密度种植过程中优质品种能够不受密植影响,实现高产目标。种植人员应优选耐密植、抗病害能力较强的玉米、大豆品种。在种植前,对外表干瘪、不饱满的种子进行筛除。做好晒种、浸种等一系列处理,提高种子发芽率,使其满足高产种植标准。
2种植与播种
2.1复合种植
播种工作需要保证土壤符合要求,在晴朗的天气条件下对土壤进行深耕工作,通过多次翻耕,降低土壤黏性,便于后期施肥,确保土壤肥料满足大豆和玉米生长需求。播种前需要关注当地的气候和降水量情况,保证土壤含水量在65%以上。部分地区会受到环境和气候影响,无法保证土壤水分,需要在种植前做好墒情处理。保证土壤墒情符合大豆玉米种植需求。种植前,种植人员需要采取浇灌的方式,提高土壤水分含量。采用滴灌或浇灌的方式,确认土壤墒情满足大豆玉米水分需求后才可进行种植。避免灌溉水量过大,进而导致田间积水。播种时,根据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主要特征,制订合理种植方案。应用先进的播种设备,实现种肥共播。大豆和玉米存在一定差异,需要结合二者特征,实现高效播种。实践证明,应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时,需要对大豆和玉米的播种深度进行控制,实现种肥共播。种植过程中,合理设置玉米和大豆之间的距离,控制好株距和行距,保证每亩地的作物生长效果。保证农作物出苗整齐,结合大豆和玉米生长情况,提供充足的养分。播种前,在土壤中施加有机肥,防止病虫害侵蚀农作物,保证农作物的生长质量。
2.2适期播种
结合大豆和玉米品种,选择适当的时间进行播种,通常玉米在4月份播种,大豆在6月份播种。控制好不同作物的栽种深度,保证高密度播种。将行距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是通过在大豆和玉米之间设置一条宽窄行来实现带状复合种植,种植人员要对玉米和大豆的种植距离进行控制。采用套作的方式,将植株间距控制在40cm以内,确保玉米和大豆都能有较高的光照强度,确保玉米和大豆营养充足,提高光合作用。种植密度需要结合气候、土壤情况进行合理设置,根据玉米和大豆的种子数量、种植面积,每公顷种植株数分别控制在60000株、45000株。
3田间管理
大豆和玉米在不同生长时期所需的养分不同。综合大豆和玉米生长情况,为其补充水分和养分。玉米处于喇叭口期时,可以综合土壤墒情对大豆、玉米追肥。按照每亩地50~65kg的用量标准,施加控释肥或复合肥。根据植株生长情况,在叶期追肥,根据农作物长势做好计算,避免肥料用量过多而导致植株长势过旺,保证农作物在健康的环境下生长[3]。
杂草对大豆和玉米的生长造成影响,杂草会吸收其养分,影响其栽培质量。需要对田间杂草进行综合治理,采取因地制宜的原则,通过地膜覆盖、翻耕等方式,减少杂草的生长量。同时,控制好药物用量,使用符合标准的药物对杂草进行控制,从根源上杜绝杂草生长。
4作物收获
待大豆、玉米成熟后,需要按照顺序进行机械化收割。保证收获效果,降低土壤中病虫害的发生概率,对大豆进行脱粒处理,并将剩余的秸秆还田,为下一轮农作物种植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