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滴灌增密绿色高质高效综合栽培技术包括品种选择、适宜增加种植密度、水肥耦合适时适量使用、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有效解决增加收获穗数、与品种配套、提高水肥利用率,提倡病虫以防为主、精准施药,通过提高光合效率,延长有效灌浆天数,降低成本,达到优质高效的目的。
1.玉米的生长特点
1.1温度要求
在玉米生长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低温、干旱和少雨的天气,或者不重视灌溉、田间管理不科学,会影响玉米的产量和质量。调查研究显示,适合玉米种子的发芽温度为25℃—35℃,在6℃—10℃的温度下发芽缓慢,低于6℃不发芽,高于40℃停止发芽。适合幼苗生长的地表温度为20℃—24℃,该范围内的幼苗生长状态好,根系生长快。玉米拔节时期的适合温度为23℃—27℃,温度过低或过高都会影响玉米拔节。适合玉米开花的温度为24℃—26℃,温度太高会造成穗的分化期缩短,严重影响玉米产量。玉米在拔节期至授粉期对温度较敏感,温度低于18℃或者高于38℃都会影响授粉。适合玉米灌浆的温度为20℃—24℃,温度太低或者太高都会影响玉米的光合作用,导致玉米千粒重下降,严重影响玉米产量。
1.2水分需求
在玉米苗期阶段应适当控水,在发芽至幼苗时期要避免玉米种子烂芽。玉米植株的叶片面积比较大,蒸发量大。同时,玉米根系发达,对于水分需求量大,如果长时间没有降水要及时补水,避免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雨水过多或者大水漫灌会影响土壤的透气性,提高玉米倒伏概率,很容易引发各类病虫害。为此,要及时排水和排涝,保证田间的湿润度满足玉米的生长需求。
1.3光照条件
光照条件直接影响玉米的生长,在玉米生长的各阶段都应该满足光照需求。如果苗期光照不足,直接导致生长发育迟缓和花期延迟。玉米生长后期光照不足,直接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导致养分传输和有机物质形成能力下降,严重影响玉米产量。种植密度过大或者通风透气性差,遇到连续阴雨天气会导致玉米光照不足,生长能力下降,容易出现倒伏。
2.玉米栽培技术
2.1玉米播前准备工作
品种选择。依据各种植区海拔、积温差异,选择适合不同生态区域的品种,且须具备耐密性好、抗倒伏、稳产性好,以及持绿性好和脱水快等特点。所选品种经国家、省审定或引种备案,种子质量应达到GB4404.1-2008标准的要求。种子质量要求纯度99%以上,净度99%以上,发芽率90%以上,含水量≤13%质量标准并经过包衣的种子。
土地选择。土壤质量以壤土、沙壤土为宜,肥力中等以上,土地平整、耕作层深厚、无盐碱、适合机械作业、灌溉方便的地块。茬口选择绿肥、瓜菜类、小麦、棉花等作物茬为宜。
整地及施底肥。上茬作物收获后进行深翻犁地作业,耕深为30cm。为提高肥料利用率,结合深翻,犁地前施足基肥,达到全耕层施肥要求,施腐熟有机肥料2000—3000kg/666.7m2,正规厂家生产的低氮、高磷、高钾复合肥30—35kg/666.7m2,或磷酸二铵20kg/666.7m2、硫酸钾10kg/666.7m2。
播前土壤处理。为确保苗全、苗匀、苗齐、苗壮及苗后田间管理,播前进行捡拾残膜、滴灌带等杂物,整地质量达到齐、平、松、碎、净标准。结合整地使用50%乙草胺乳油苗前除草剂进行土壤封闭处理,用100—150mL/666.7m2进行土表喷雾,喷后立即进行对角耙地混土。
2.2掌握玉米播种时期
为了保证玉米高产和稳产,要做好播种时期和播种量的控制工作,应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选择适合的播种时期。播种太早会因为气候变化而破坏玉米的生长环境;播种太晚会缩短玉米的生长周期,导致玉米产量和品质下降。应选择气候稳定的时间播种,如果选择春玉米种植,要保障地表的温度适合玉米播种。还要控制种植密度,针对紧凑型和耐密型品种,播种量应控制在562.5kg/hm2,苗数应控制在90万—97.5万株/hm2。可以选择人工播种或者机械播种,播种的株距控制在20cm,保证播种的深度一致,并且坚持随时播种随时镇压的原则,提高玉米的出苗率。
2.3玉米播种方法
栽培玉米时,农户常用垄作、平作两种播种方法。其中平作更有利于土壤保墒,农户可结合实际情况,优选合适的播种方式。此外,可将播种方法分为条播、点播两种,若农户采用套种法种植,多实行点播;若采用机械设备播种玉米,多实行条播。后者播种效率更高。若种植区域面积较大、播种工作量大,农户可使用机械设备完成播种作业。播种期间,农户应严格遵循“深浅一致,覆土一致,镇压一致,行距一致”原则,完成各项播种操作,使玉米的田间分布更为均匀,同时控制好播种机的作业速度,一般控制在4km/h内为宜,避免出现漏播、重播等情况。实践表明,相较于小麦、水稻等农作物,玉米植株更高大。若田间密度较大,出现倒伏的可能性较高,会严重影响玉米品质。部分农户会采用套种法播种玉米,以解决倒伏问题。典型做法是采用低秆搭配法,将玉米连同低秆农作物一起种植,如大豆。大豆植株的高度与玉米植株的高度完全不同,根部具有瘤菌,有着固氮作用,将两种作物种植在一起,有利于帮助农户获得更为理想的种植效益。此外,农户可将玉米与花生、芝麻、红薯等农作物种植在一起,提升土地利用率。需要注意的是,使用移栽法套种玉米时,农户应把控好移栽时间。通常等玉米长到2—3叶1心时移栽。玉米出苗后,农户应多观察。若连续3株玉米缺苗可带土移栽,缩小玉米苗之间的差异,使玉米长势更为整齐。玉米生长速度较快,出苗期间农户应做好定苗工作。相较于常规方式种植的玉米,采用套种方式播种的玉米更易患病虫害。为增强玉米抵抗病虫害的能力,农户应控制好定苗时间,一般在玉米苗展开3—4片叶时定苗,为后续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2.4因地制宜,科学精准化灌溉施肥
水肥管理,生育期采用水肥耦合技术适时适量随水追肥。播后及时连接滴灌支管、毛管,播后3d内及时浇好出苗水,40m3/666.7m2左右,及时滴出苗水既有利于出苗,又有利于防止大风刮走地膜和滴灌带。出苗后应控水蹲苗20—30d左右,以后每隔7—10d滴水1次,每次滴水30—35m3/666.7m2。全生育期需滴水6—8次,滴水总量约360m3/666.7m2。一般在玉米大喇叭口期,早中熟品种可见叶达到10—12片叶,中晚熟品种13—14片叶。随头水追施尿素15kg/666.7m2,锌肥2—3kg/666.7m2。2—5次浇水每次各滴施尿素5kg/666.7m2+磷酸二铵2kg/666.7m2。最后一次浇水追肥在灌浆中后期结束,随水滴施尿素5kg/666.7m2。缺钾地块在浇3—5水时根据苗情结合灌水追施硫酸钾2—3kg/666.7m2。
2.5注重田间管理
农户需注重田间管理,对玉米栽种田间环境进行改善,种植前期,要做好药剂拌种工作,对病虫害发生几率进行有效预防,种植后期则需定期对玉米生长状况进行观察,对查苗、补苗等田间管理做好准备,对田间生长较慢的幼苗进行及时清理,同时对土壤内杂草进行清理。玉米结穗时,农户需适当浇水和施肥以保证玉米植株得到足够营养并增加结穗饱和。同时要加强对病虫害的防治工作,避免玉米受到病虫害影响而减产或者绝收。另外,还要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为玉米提供足够的光照,保证玉米能够正常生长发育。针对玉米植株在不同时期对养分和肥料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农户需要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施肥,在栽培条件准许的情况下,也可采用测土配方,通过调节有机肥与无机肥之间的配比使其达到最合适的栽培状态,以达到玉米的生长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