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蒜作为我国重要的调味料蔬菜食品,已成为很多农业地区的主要经济作物,经济效益显著。为提升我国大蒜生产的质量、促进大蒜生产规模的扩大、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本文简述了大蒜种植前期准备,深入研究了大蒜的种植技术,以供参考。
1大蒜种植前期准备
(1)选地
在选择大蒜的种植环境时,虽然大蒜耐寒性强,在温度的选择上比较宽泛,但是仍需考虑其他多项因素。大蒜种植宜选择山地或丘陵等光照强度适中的地区,土地平整且坡度一般不超过20°,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大蒜的种植环境喜昼夜温差大且太阳辐射度高的地区,在我国西南的山地和丘陵地区,一般选在海拔500—1400m的区域,年平均气温为9-15℃,年降水量超过500mm,每年日照超1100h。土壤选择以沙壤土或壤土最佳,土质疏松,排灌基础较好,有机质含量高。在实际种植时,还需要对种植区域进行定期检测,确保区域内的大气、土壤和水资源符合相关要求。
(2)选种
在地势起伏相对较大的西南地区,高原山地不仅日照充足,而且气候寒冷、干燥,十分适宜大蒜栽种。虽然我国目前在大蒜育种研究方面基础较为薄弱,而且大蒜的种性退化较快,但在长期的栽种培育过程中,已形成许多头大质优的优良品种,如威宁紫皮大蒜、杨家湾大蒜、白七星和江孜大蒜等。以上品种的大蒜不仅耐寒度高、长势好、蒜头大,还具有较强的抗病和抗倒伏能力,而且辣香味浓且耐贮藏,深受当地农户喜爱。秋播大蒜在选种时应注意优选抗寒力强且休眠期短的品种,春播大蒜则需选择冬性弱且休眠期长的品种。
(3)整地与蒜种处理
在栽种大蒜之前,需要先进行整地。整地需要注意以下三点:第一,前茬作物选择。大蒜不宜连作,不能与葱蒜类蔬菜重茬,否则会影响土壤中微生物含量和酶活性,加重病虫害,影响大蒜的质量和产量。前茬作物可选择玉米、茄果类、豆类或水稻,水旱轮作有助于大蒜的生长。第二,施底肥。大蒜种植土壤需选择疏松、肥沃且富含有机质的弱酸性土壤。选定区域后,要进行深翻,将土块打碎耙平,按每亩3000—5000kg施入优质腐熟有机肥,另外还需添加25kg尿素、30kg磷酸二铵和15kg硫酸钾。大蒜种植的底肥要注意选用含硫肥料,不宜选择含氯肥料。第三,作畦。施入底肥后,需要按南北向作畦,规格按宽2—2.25m,长30—60m最佳。春播大蒜一般在土地上冻之前整地施肥并浇足冻水,以便第二年春天土地开化后进行播种。为了保证大蒜的出苗率,还需要对蒜种进行处理。首先选择整齐饱满、无病害且个头大的蒜种。将剥开后的蒜种先在地面上晾晒2—3d,再将其浸入40℃的温水中浸泡10—12h,捞出后晒4—6h,待表面水分全部晒去后便可播种。
2大蒜的种植技术
(1)播种
大蒜的播种密度需要根据品种、自然气候、栽培条件和目的等综合考虑确定。在我国西南地区,通常以蒜薹和蒜头生产为主,用种量为每亩100—150kg,株行距8cm×18cm,约每亩3.5万株。播种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平畦栽培,行距为16—20cm,株距为8—10cm。另一种是高畦、高垄栽培,行距为12—14cm,株距为8—10cm。在畦内需要开沟,深度3—4cm,沟内按每亩3kg施入1.1%苦参碱粉剂。将蒜种背部顺着行间按8—12cm的距离,播于沟内。播种后覆土搂平,覆土厚度约1cm即可,然后进行浇水。在我国西南地区,由于独头蒜的经济价值更高,因此农户偏爱于独头蒜种植。经研究,在播种前将蒜种经过50—60d的低温处理后,能够有效提升独头蒜的比例。同时,播种的时间越晚,越易形成独头蒜,一般在3月份后播种,独头蒜比例最高可达100%。秋播大蒜,在立冬时已将蒜种进行低温处理后,早播的独头蒜率仍不及晚播。播种时期稍晚至秋分到寒露期间,独头蒜率可高达50%,而且个大质优,经济效益较好。西南地区的大蒜种植一般选在秋季播种,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环境,一般选在日均气温15-20℃时为宜。
(2)促苗
在大蒜出苗前,只需保持土壤湿润即可,无需额外大量浇水,否则土壤板结反而影响出苗率。若土壤失墒导致出苗受到影响,则需少量浇水缓和失墒情况。对于露地蒜,待蒜苗长出1片真叶便可进行中耕锄划,提升土地温度,增强土壤的透气性,以便于蒜苗生长。对于地膜覆盖蒜,在幼芽未放出叶片之前,可以用工具轻拍地膜或者用扫帚轻扫地膜帮助蒜苗出土。待蒜苗出土后,可将地膜钩破帮助蒜苗伸出。在蒜苗出膜后,需要用土将蒜苗周围的地膜封死,以防透气。苗期可适当蹲苗,要确保越冬前株高达到15cm,假茎粗0.5cm,叶数超过5片。
(3)水肥
在大蒜的种植管理过程中,水肥管理关系着大蒜的产量与品质,是最关键的生产环节之一。首先,施肥需要遵循施足底肥、看苗补肥、科学用肥的原则。大蒜在种植期间,需要施入较多的氮肥、钾肥次之、磷肥略少,并根据大蒜的生长环境和生长态势适当调整。一般要对大蒜实施两次追肥,第一次是在鳞茎膨大期,另一次是在菜薹50%左右时。鳞茎膨大期一般大蒜已出9—10片叶,蒜薹将要露苞,这时需每亩施入15—20kg尿素。第二次只需施入尿素每亩5—10kg即可。其次,水分管理需要多次进行。在幼苗出3片叶可进行第一次浇水,并结合浇水追施每亩20kg复合肥。对于露地蒜,在第一次浇水后要进行中耕除草,再在土壤上冻前浇一次水,并覆草防冻。待第二年蒜苗返青,将覆草撤掉后再浇水。并结合浇水追施每亩约2000kg农家肥,然后进行松土,以后约8—10d浇一次水。在蒜瓣和蒜薹开始分化时,需较多水肥,因此应5—7d浇水一次,菜薹前3—4d停止浇水。蒜薹采收后,每隔3—5d浇一次水,并配合浇水按每亩3—5kg施入尿素。蒜头收获前5—7d开始停止浇水,若土壤湿度过大,会导致蒜皮腐烂、蒜头松散,不利于后期贮藏。为提升大蒜水肥管理的工作效率,可采用水肥一体化喷灌的管理模式,基肥与追肥比控制在3:2,能够在节水减肥的同时提升大蒜产量。适当使用生物有机肥和菌剂,尽量减少化学氮肥的施用量,能够有效提升大蒜的长势和蒜头产量。另外,研究表明,在大蒜播种后,从第二个月开始每隔12天向大蒜叶面喷施适量硅酸钠溶液,能有效提升大蒜的鳞茎产量,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4)除草
采用大蒜与大豆轮作的种植模式,能够有效防止杂草的滋生,同时还能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相比于化学药剂除草来讲,既绿色又环保。若大蒜田间杂草较多,则化学除草剂是十分有效的办法,还能节省一定的人工成本。对于大蒜田除草,可使用二甲戊灵·乙氧氟草醚EC,除草率超98%,也可以用稻草覆盖与乙氧氟草醚结合的方式。在大蒜播种后出苗前,可以使用新型高效低毒药剂二甲戊灵·丙炔氟草胺进行除草,效果较好。另外,10%精喹禾灵EC、10.8%高效氟吡甲禾灵EC、15%精吡氟禾草灵EC、30%溴苯腈EC、48%灭草松AS以及12.5%烯禾啶EC等6种除草剂在大蒜苗期用于除草的清除效果甚佳,尤其是对马唐和打碗花株。对于覆膜栽培的大蒜,在播种3—5d后将除草剂按照相关要求喷洒于畦面。待第一次浇水后,用24%乙氧氟草醚兑水,按照每亩50—60mL进行喷洒。在覆膜前,可用45%戊氧乙草胺乳油按每亩90—110mL兑水80—100kg喷雾,也可以用33%二甲戊灵按每亩140—180mL兑水40—60kg均匀喷雾。待露地大蒜出苗后,依土壤墒情和杂草生长情况进行适当的中耕除草。秋播大蒜在第二年蒜苗返青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人工除草。
(5)采收
在进行蒜苗和蒜薹的采收之前,需要注意采收器的清洁。蒜苗需要在蒜薹抽薹前进行采收。当蒜薹伸出叶鞘,尖端打弯呈秤钩型,一般长度在15—30cm便可采收。采收蒜薹应以提薹的方式为宜,避免损伤植株导致蒜头减产。抽薹后30d左右收获的鲜蒜头可用于腌渍。在下部叶片变黄未干时,上部四片叶初步变黄,假茎松软并且植株回秧的时候,便可收获商品蒜头。收获时间需要严格把控,避免过早收获难以储藏、过晚收获蒜头易松散的情况。挖的蒜头在清除根茎叶后,需要进行2h以上的晾晒,放置于阴凉通风处即可,随后需要按照品种和产品质量分别贮藏。要注意储藏工具的清洁,并保持存放空间内的干燥和通风情况。大蒜的堆放应整齐,做好防虫、防鼠和防潮的相应措施。同时,温度会影响大蒜的品质,数据显示,相比于0℃的环境,5-7℃下大蒜会更容易失重和发芽。因此长期储藏的大蒜,应放置于0℃左右的低温环境中,短期储藏选择常温环境即可。另外,应控制储藏环境的湿度,湿度65%—70%为宜。
综上所述,大蒜种植需要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大蒜种植的前期准备、种植技术,都需要进行全面综合控制管理,全面提升大蒜种植的质量与产量。推进农业经济发展,构建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体系,进一步将农业产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