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作为我国主要的农作物之一,在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对粮食、饲料需求的不断增加,提高玉米产量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然而,在实际生产中,存在着大量的中低产田,这些田块由于土壤肥力低、基础设施不完善、耕作管理粗放等原因,导致玉米产量和品质不高。因此,研究玉米中低产田改良技术,对于挖掘玉米生产潜力、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酸化型中低产田综合改良
酸化型中低产田的成因主要在于长期施肥不当,土壤内微生物数量与活性较低,作物消耗土壤内的大量养分,再加上大气环境、水环境污染,最终导致土壤酸化。酸化土壤容易滋生致病真菌,加大玉米病害的发生概率,降低玉米产量。
改良方案:
1施用适量的石灰。碱性石灰可以综合酸化土壤中的酸性物质,同时,酸性土壤内含有大量的游离铁、铝,会阻碍玉米植株的根系吸收营养。而施入石灰后可以促进土壤胶体凝聚,形成较为稳定且疏松多孔的土壤结构,在改善耕层状态的同时,可以为玉米的生长提供充足的土壤钙。2利用微生物改良酸性土壤。可以在土壤内施入微生物肥料,并施入腐熟农家肥与商品有机肥,其中腐熟农家肥用量标准以800~1000千克/亩为宜,商品有机肥用量标准为100~200千克/亩,因此固定土壤养分,解决土壤板结问题。
2瘠瘦培肥型中低产田综合改良技术
田地土壤贫瘠、土壤供肥能力不足是玉米减产的主要原因之一。
改良方案:
1增加施肥量,坚持以有机肥为主的基本原则,控制好氮肥、磷肥、钾肥在基肥中的占比,以腐熟农家肥为底肥,通过后期追肥以保证土壤内的养分充足。2改善土壤结构,采用机械深耕方法,耕深保持在30~35厘米,通过机械翻动土壤可以改良耕层结构,加深土层,保证土壤的透水性与透气性较强,这样在施肥时肥料能够与土壤充分结合,促进玉米植株根系吸收土壤内的养分。
3灌溉改良型中低产田综合改良技术
玉米种植田块排灌条件不完善、玉米生长过程中水分不足的情况会降低玉米产量,对此可以采用灌溉改良型中低产田综合改良技术。
改良方案:
1为改良玉米种植田,需完善灌溉设施。可依据实际与用水需求修建水库,雨季蓄水、旱季灌溉,同时积极采用地下暗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该技术能使水肥缓慢渗透土壤,提升玉米根系对水分与养分的吸收利用率,解决部分田块排灌问题,促进玉米高产。2优化玉米的耕作制度,避开干旱期,通过合理轮作以提高土地产出率,保证玉米的产量。3加大秸秆还田力度,通过秸秆还田促进土壤腐熟,提升土壤保水能力,从而通过中低产田的改良来提升玉米产量。
4坡地梯改型中低产田综合改良技术
坡地种植玉米面临水土流失问题,坡度超 25°不利于种植与机械化作业。坡地梯改型中低产田综合改良技术适用于 5° - 25°坡地.
改良方案:
为了有效缓解水土流失问题,可平整土地、削高填低改造成梯田,同时修建排灌渠、蓄水池拦截径流,蓄水以利灌溉排水。此外,坡地改良后可以将玉米秸秆覆盖在地面上,保持土壤湿润,配肥土壤,避免雨水直接击打、冲刷地面,进一步减轻水土流失。坡条件允许时采用喷灌、滴灌一体化技术,解决缺水问题,促进玉米增产。
总之,玉米中低产田改良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运用土壤改良、灌溉排水、品种选择、种植管理等多种技术措施。通过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完善灌溉排水设施、选用优良品种和科学种植管理,可以有效地提高玉米中低产田的产量和质量,挖掘玉米生产潜力,促进玉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