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密植通透栽培技术本质上是在保证玉米产量的同时,适当提高种植区域内的种植密度,合理利用种植空间,获得良好的种植效益。相比于传统种植技术,应用密植通透栽培技术的地块种植密度可以提高10%~15%。
1.玉米选种
玉米种子选择时,应选光泽饱满的,确保发芽率,提高种植效益。剔除干瘪种子,避免损失。选种后,需晒种、催芽,降低水分,灭杀虫卵和病菌。有条件者可用包衣处理种子,减少土壤病菌影响。播种前,可使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等药剂,预防虫害,保障玉米生长。
2.适时播种
一般情况下,要在当地气候高于10℃时,再开展播种相关工作。如果当前地区的播种温度低于10℃,则会出现种子发育迟缓、病虫害抵抗能力弱等严重问题。并且,如果当前温度低于10℃,则有可能因为气温波动较大而出现冻害等问题,对玉米种子生长造成严重不利影响。
对于较为肥沃的土壤,可以将玉米植株的间距调整为宽行80~85厘米、窄行25~35厘米,对于肥力较差的土壤,可以将植株间距控制在60~80厘米,优化种植区域空间情况,获得良好种植效益。
3.田间管理
3.1间苗定苗
在玉米植株长出3~4片叶片后进行,及时清除较为瘦弱、出现病害的幼苗,保留生长情况良好的幼苗,确保植株可以在生长过程中拥有良好的通风环境。
3.2中耕除草
幼苗长出后,需及时中耕,深度约10~15厘米,进行2~3次。同时,清除植株旁的杂草,可用4%玉农乐悬浮剂或都尔乳油,为玉米生长创造良好环境。
3.3水分管理
种植人员需关注玉米灌溉,避免过量导致洪涝。选择适合该区域的灌溉技术,如喷灌、滴灌等。使用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情况,缺水时及时灌溉。播种前确保土壤水分充足,快速生长期保持土壤含水量在70%~80%,如果其含水量在50%以下,植株生长则会受到严重影响。
3.4肥料管理
播种前,技术人员要科学分析种植区域实际情况,调整各类肥料的比例。种植人员要按照每亩地钾肥10千克、磷肥10千克、氮肥15千克、有机肥2000~2500千克的比例完成基础施肥工作。在施肥工作结束后,要利用深耕的方式,使肥料能与土壤进一步融合,为后续播种以及植株生长打下坚实基础。
为获得良好的种植效益,种植人员要严格管控肥料中氮元素以及磷元素的含量,避免玉米出现倒伏等问题。种植人员应在田间管理过程中,利用无线网络技术,分析种植区域土壤水分、温度、肥力等情况,利用智能控制系统开展灌溉施肥等工作,获得良好管理效果。
此外,种植人员可以使用水肥一体化管理设备,将智能管理设备、数据采集设备、数据运算平台等进行有机结合,分析土壤内部实际情况,并有针对性地设置水肥施用计划。在该设备具体应用过程中,种植人员要依据当前灌溉数据,对化肥应用水量、pH值等进行自动管理,进一步增强化肥使用效果,优化种植区域整体环境。
综上所述,良好的玉米种植技术能全面提升玉米产量,种植人员需提前完成土壤以及种子的处理,优化田间除草管理、水分管理、肥料管理流程,获得良好的种植效益,推动玉米种植业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