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种子世界编辑部官方网站!
种子世界编辑部
Scientific experiments
科学试验
科学试验 您的位置: 首页 > 科学试验
两种药物对高原型牦牛多头蚴病治疗效果的试验探讨
2024-11-11编辑:作者:傲登才其格来源:本站网 返回列表

多头蚴病又名脑包虫病,高寒地区牦牛养殖期间的常见寄生虫病,致病原为多头带绦虫的幼虫多头蚴,寄生于牦牛体内时会造成其脑部出现病变,从而造成运动障碍、视觉障碍,死亡率较高。高原地区牦牛常常为放牧管理,半开放的条件导致牦牛感病概率显著升高。为提升高原地区牦牛牛多头蚴病的防控效果,本文对牦牛牛多头蚴病的发生、临床症状、诊断方式等进行论述,并采取试验研究方式对吡喹酮片剂、阿苯达唑伊维菌素干混悬剂对高原型牦牛多头蚴病的治疗效果进行研究分析,以期确定最佳的使用剂量及用药次数。本试验将采取吡喹酮片剂依照40、70mg/kg、阿苯达唑伊维菌素干混悬剂依照30、50mg/kg的剂量分别于患病牛只进行灌服治疗多头蚴病。试验结果表明,吡喹酮片剂使用量70mg/kg在间隔5d连续给药3次灌服情况下,治愈率为91.67%、阿苯达唑伊维菌素干混悬剂使用量为50mg/kg在间隔5d连续给药3次灌服情况下,治愈率达到83.33%。因此,在对高原型牦牛多头蚴病的治疗期间采取吡喹酮片剂使用量为70mg/kg间隔5d连续给药3次灌服的方式下,治疗效果较为显著,可作为高原地区牦牛多头蚴病的防治药剂使用。

一、高原型牦牛多头蚴病概述

多头蚴病又名脑包虫病、晕倒病等,在我国高原牦牛养殖区内属于一种较为寄生虫性疾病。该病致病因是由于多只多头蚴幼虫寄生在牦牛的大脑、脊髓中,导致牦牛出现脑炎、脑膜炎等一系列的神经性症状,严重致死。该病除了危害牦牛之外,还可侵染黄牛、猪、羊等多种动物。犬、狼等肉食动物为多头蚴成虫终末宿主,多寄生在其小肠内。牦牛多头蚴病的发生严重影响牦牛养殖经济效益,为有效防控该病的发生,本文将结合笔者多年来在高原地区牦牛养殖生产实践经验,对高原型牦牛多头蚴病的病原学、发病机理、临床症状、诊断方式等进行详细论述,内容如下:

1、牦牛多头蚴病的病原学特征

高原型牦牛多头蚴病为寄生虫性疾病,寄生虫为多头蚴,外观为乳白色半透明囊泡、圆形至卵圆形,大小不一,从豌豆大小至鸡蛋大小囊泡均有。在囊泡的囊壁上分布有100~250个的簇状原头蚴,囊泡内有液体充盈。多头蚴在寄生牦牛后多处于大脑位置,偶尔会寄生在脊髓中。多头蚴成虫多头绦虫体长约40~60cm,多寄生在犬、狼等肉食动物的小肠内,绦虫头节小、直径为8mm,头节顶突上方有小钩22~32个,子宫有9~26个侧支。多头蚴卵为圆形,直径在30~37μm之间。

2、牦牛多头蚴病的发病机理

被多头蚴寄生的牦牛、羊、猪等动物的大脑、脊髓被犬、狼等肉食动物吞食之后,多头蚴会在犬、狼动物的小肠内寄生,并发育成多头绦虫。多头绦虫在寄生的同时,会在犬、狼小肠内产出多头蚴虫卵及孕片,犬、狼为多头蚴虫的终末宿主。终末宿主在日常活动中会将多头绦虫的孕片、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至外界环境中,对外界环境中的牧草、水源等物质造成污染,牦牛在误食带有多头绦虫孕片、虫卵的物质后,会被其寄生造成感病。虫卵在进入牦牛的胃肠道后,在消化液的作用下开始孵化,孵化成虫后虫体游走入牦牛肠黏膜毛细血管内,并随着牦牛机体血液循环至身体各个器官组织,到达大脑、脊髓后停留,最终在此部位发育成为多头蚴。当多头蚴在牦牛大脑内寄生后,通常经过3个月左右的发育,囊泡内开始有液体和头节。此时若不对牦牛进行治疗,感病牦牛最终会引发急性脑膜炎而致死。

3、牦牛多头蚴病的临床症状

高原型牦牛多头蚴病由于其临床症状、发病经过的不同,通常可以将其分为急性型、慢性型两种。

①急性型牦牛多头蚴病的发病症状

当牦牛感染急性型多头蚴病后,体温会快速上升至40.5~41.2℃、呼吸急促、对事物反应敏感或迟钝。部分患病牦牛会出现长时间无目的行走、精神沉郁、有的出现精神高度亢奋、斜视、弯颈、流涎磨牙、做圆圈运动、痉挛等情况。部分表现出精神沉郁、离群、独卧的牦牛,通常会出现死亡的情况。急性型牦牛在发病后有一部分最终会转变为慢性型。

②慢性型牦牛多头蚴病的发病症状

牦牛感染慢性型多头蚴病后,多头蚴寄生的部位不同,其表现出的临床症状也会有所差异性。但是在发病后均会表现出采食量下降或废绝、身形消瘦、机体衰弱等症状,不及时治疗患病牦牛最终出现死亡。

当多头蚴寄生部位为牦牛大脑某半球后,会被虫体压迫造成寄生位置同侧的转群运动,同时引发寄生部位对侧视力障碍、失明等。当多头蚴寄生部位为牦牛大脑前端时,牦牛会表现出头部下垂、做直线运动,当接触到障碍物无法继续前行时,多保持站立不动的状态。当多头蚴寄生部位为牦牛大脑后端时,牦牛多表现出头部高举、做后退运动,严重时倒地不起,并伴有强直性痉挛症状出现。当多头蚴寄生部位为牦牛的小脑时,感病牦牛的站立、运动失衡、身体机能失调、易跌倒、惊恐等。当多头蚴寄生部位为牦牛脑表面时,牦牛的颅骨会由于虫体的压力变薄且软,严重颅骨部位出现穿孔。当多头蚴寄生部位为牦牛的脊髓时,会表现出行走不稳、易跌倒,后肢出现麻痹,影响正常的运动机能。

4、牦牛多头蚴病的病理诊断

①急性型牦牛多头蚴病的诊断

对患急性型牦牛多头蚴病致死的牦牛进行剖检观察可以发现,患病牦牛主要表现为神经性病变。剖检牦牛尸体可见有多头蚴虫体在其脑膜中移动时存留下的弯曲伤痕,观察其他组织器官并无显著病变特征。

②慢性型牦牛多头蚴病的诊断

患慢性型牦牛多头蚴病致死的牦牛尸体病变位置通常在脑部、脊髓区域,对牦牛尸体进行剖检观察,可见在单个或多个大小不一的囊泡状多头蚴虫体。多头蚴寄生的位置骨质变松软、薄,发病严重的牦牛寄生位置骨头可能有穿孔。寄生位置的皮肤有轻微隆起,病灶周边脑组织有炎性病变。多头蚴囊泡中有多个白色米粒状大小的头节,分布在囊泡的内膜上。囊泡外膜为半透明状,囊壁较薄。患病牛脑组织受到多头蚴的压迫出现萎缩。

二、两种药物对高原型牦牛多头蚴病药物治疗效果试验

1、材料选择与试验方法

①试验药物选择

吡喹酮片剂;四川吉星动物药液有限公司提供,每片含有效成分200mg。阿苯达唑伊维菌素干混悬剂;中联牧和有限公司提供,将其混配为10%混悬液,使用兽用投药枪经口部灌服。

②试验动物选择

在青海省德令哈市尕海镇东升村某养殖场所饲养的牦牛,经过临床确诊后自然感病多头蚴牦牛共60头。

③试验分组及给药处理

将参与试验的60头牦牛随机分为5组进行分区域隔离饲养治疗,每小组试验牦牛为12头。其中第一小组为S1,使用吡喹酮片剂40mg/kg剂量治疗;第二小组为S2,使用吡喹酮片剂70mg/kg剂量治疗,S1、S2依照试验剂量,于首次用药后每间隔5d,经水灌服1次,共3次;第三小组为S3,使用阿苯达唑伊维菌素干混悬剂30mg/kg剂量治疗;第四小组为S4,使用阿苯达唑伊维菌素干混悬剂70mg/kg剂量治疗,S3、S4依照试验剂量,于首次用药后每间隔7d,经水灌服1次,共3次;第五小组为S5,为空白对照,对患病牦牛使用安慰剂。在使用药剂治疗后,所有参与试验的牦牛均由专人进行看管、饲喂,每天观察患病牦牛的临床症状表现。当出现死亡病牦牛,立即对其进行剖检,病理观察。患病牦牛恢复日常运动机能,日常生活无异常、取食量正常、精神状态良好,恢复生产性能、无明显多头蚴患病症状极为痊愈。

2、试验结果分析

①用药后的患病牦牛症状观察

S1处理情况下,患病牦牛在灌服药剂12h后行为依旧较为呆滞,喜卧,取食量减少。大多数患病牦牛在服用药物后的3d左右,口吐白沫症状消失,初期临床症状逐渐减轻,取食量增多。其中感病较为严重的2头患病牛只在治疗的第4d后,临床症状加重,倒地频繁、取食停止、继而死亡。

S2处理条件下,于第1次灌服药剂后,临床症状出现好转,开始取食、口吐白沫停止。在经过3次药剂灌服之后,患病牦牛的临床症状全部消失,对其进行观察诊断,断定可以进行正常的放牧管理。同时有1头牦牛出现眼部分泌物增多、眼睑肿胀,需要进行持续治疗。S3处理下,大多数的患病牦牛在给药后的5~6d之后临床症状减轻、开始取食。有1头患病较为严重的牦牛出现死亡现象,3次给药治疗结束后,仍有2头牦牛需要持续治疗,表现出临床症状。

S4处理条件下,牦牛在经由2次给药条件下,初期临床症状减轻,在后续第3次给药结束后,患病牦牛的临床症状全部消失,对其进行观察诊断,断定可以进行正常的放牧管理。在治疗期间,仍有1头患病严重牦牛出现死亡,后续仅有1头牦牛出现眼部流泪临床症状,仍旧需要持续给药治疗。

S5处理条件下,患病牦牛的临床症状加重,身形消瘦,10头患病牦牛死亡,2头患病牦牛在诊断后明确寄生位置,对其进行手术处理,消炎后逐渐痊愈。

②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对本次药剂试验数据进行登记归纳制表1,从表1数据观察可以发现,吡喹酮片剂、阿苯达唑伊维菌素干混悬剂的治疗效果较为显著,治愈率分别为58.33~91.67%、66.67~83.33%之间。其中,治愈率最高为S2处理下,治愈率高达91.67%,其次为S4处理,治愈率为83.33%。

QQ20241111-233010.jpg

三、药物试验分析与探讨

1、药物试验对比分析

分析此次试验结果,可以发现对患多头蚴病的牦牛进行治疗管理时,使用吡喹酮片剂70mg/kg,每间隔5d给药1次,连续给药3次的治疗效果较为显著,治愈率为91.67%;相较于使用阿苯达唑伊维菌素干混悬剂50mg/kg,每间隔7d给药1次,连续给药3次的治愈率83.33%来说治疗效果较好,高8.34%的治愈率。对此两种药物的治疗过程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吡喹酮片剂治疗期间,临床症状减缓速度较阿苯达唑伊维菌素干混悬剂较快。结合治愈率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吡喹酮片剂的治疗效果优于阿苯达唑伊维菌素干混悬剂。

2、牦牛多头蚴病防控管理建议

牦牛多头蚴病的发生对牦牛养殖经济效益影响较大,为维护牦牛高效养殖生产,养殖户除了做好药剂治疗处理之外,还需要加强日常养殖管理、驱虫管理、犬科动物管理等措施,以减少牦牛群体感病概率。

①加强牦牛日常养殖管理

在牦牛养殖期间,可通过加强日常养殖管理的措施为牛群打造一个优质的活动空间,提升牛群抗病性,从而保障牦牛群体的健康,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养殖环境调控。养殖环境对牦牛感病率影响较大,因此,在牦牛养殖期间,养殖户应当为牦牛打造一个通风、透光的牛舍环境,定期清理牛舍内的环境,避免牛舍致病原堆积的现象,从而减少患病。卫生管理。养殖户需定期对牛舍的粪便、污染物清理,并做好相应的消毒管理,以减少养殖期间蚊虫的滋生。在使用消毒药剂消毒时,能够将牛舍内的大部分寄生虫虫卵杀死,从而避免牦牛感染寄生虫类疾病。在消毒时,禁止长期使用单一药物,可多种消毒剂药物轮换交替使用,确保消毒效果。加强放牧管理。当牛群接触了被多头蚴卵、孕片污染的饲草、饲料及饮水,会增加牛多头蚴感染的风险,特别是在牦牛放牧期间,感染此病的概率显著提升。因此,养殖户应当加强对牦牛的放牧管理工作,在进行牦牛放牧前,先使用硫酸铜50000倍溶液对牧场喷施,消灭牧场内的寄生虫卵、孕片,避免牦牛感染寄生虫类疾病。同时,在对牧场周边环境清理期间,注重对粪便的清理,并禁止犬科动物进入牧场。养殖场内饲养的狗群,应当每月投喂一次吡喹酮咀嚼片进行驱虫,从而切断牛多头蚴病的传播途径。做好饲养管理。对于养殖场内的牦牛日常应当供应充足且营养均衡的饲草、饲料,促进牦牛机体健壮,提升机体免疫力水平,从而避免感染多种疾病。

②做好牦牛驱虫管理工作

驱虫管理工作作为预防牛多头蚴病发生的重要措施之一,特别是在牛多头蚴病发生较为频发的养殖区域,做好驱虫管理能够极大程度上减少多头蚴病对牦牛养殖造成的影响。在牦牛养殖期间,养殖户需做到定期驱虫,每年春秋两季为牦牛驱虫最佳时间。在驱虫期间,可选用阿苯达唑、伊维菌素、阿维菌素等多种驱虫药剂,依照药剂使用说明书选择适宜的驱虫方式与用药量,以达到较好的驱虫效果。在驱虫期间,养殖户还需做好养殖场内牦牛的粪便处理,驱虫后牦牛排出的粪便中含有大量的寄生虫虫卵,为避免进一步传播造成感病,需对牦牛粪便集中收集、消毒、发酵处理。

③做好养殖场犬科动物管理

犬科动物作为牛多头蚴病的传播主要途径,在养殖场内需做好犬科动物的管理,通过做好驱虫管理、加强犬科动物监管等措施,避免携带多头绦虫的犬科动物接触牦牛群体。此外,养殖户还需做好无主犬科动物的隔离,例如流浪狗等,在养殖场、牧场内外设置隔离栏,禁止此类动物进入养殖区域,增加牛多头蚴病的传播风险。

④实施牦牛疫苗接种免疫

在部分牦牛多头蚴病高发地区,可使用含细粒棘球蚴Fg95抗原对牦牛群进行接种免疫,依照说明选用科学的接种方式与剂量,两次疫苗接种时间至少间隔1个月,此后每年进行1次强化免疫管理。疫苗接种当日清早禁止饲喂牦牛,在接种前确认疫苗的包装是否完整、无破损、名称与批号等信息清晰,部分出现性状改变的疫苗不可使用。接种后密切关注牦牛的精神状态,当出现不良反应后,使用0.1%盐酸肾上腺素1mL皮下注射,以减轻症状。

综上所述,在我国部分高原地区牦牛养殖期间常受多头蚴病的影响造成牦牛养殖经济效益降低。为维护高原地区牦牛养殖产业的良好发展,养殖户在开展牦牛养殖期间,应当重视对牦牛多头蚴病的防控,通过了解牛多头蚴病原特征、致病机理、临床病症、诊断方式等信息,快速识别牦牛群体是否感染患病,并积极采取药物实施治疗管理,将牦牛多头蚴病危害损失降到最低。除此之外,为减少牦牛多头蚴病的发生概率,养殖户还可采取做好养殖管理、驱虫管理、疫苗接种、犬科动物监管等措施,为牦牛提供优质的养殖环境,促进牦牛机体健壮,增强其抗病性,阻断多头蚴寄生虫的传播途径,从而减少牦牛感染多头蚴病的风险,维护牦牛养殖经济效益性。


二维码公众号二维码
种子世界编辑部 电话:19990789788 座机:0451-82626294 邮箱:19990789800@163.com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革新街140号
Copyright © 2024-2029 ZZSJBJB.CN 种子世界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