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概述
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实施目的在于,最大限度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水分蒸发与渗漏程度,并结合先进的灌溉方式与管理策略,以此保障作物生长所需水分的同时,实现水资源的节约与可持续性利用,该技术包括但不限于滴灌、喷灌、微灌等,每种技术都有其适用的作物类型和土壤条件。结合山东省泗水县进行详细分析,当地应用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优势较大,因该地区位于黄河下游,受自然水资源分布不均和季节性干旱的影响,水资源成为限制该县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近年来,当地积极响应我国政策规定要求,大力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通过实施滴灌、喷灌等现代灌溉技术,可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可有效改善当地农作物生长环境,并进一步提升农作物实际产量与质量。
例如,滴灌技术在泗水县的应用,通过将水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大幅度减少了水分的蒸发损失和地面积水,同时减少土壤盐分的积累,对于提高干旱和半干旱区域的农业水利用效率作用明显,且意义重大。
二、滴灌技术在农田水利中的应用
1、滴灌技术原理以及装置配置
滴灌技术主要是利用低压管道将水输送到植物根部土壤中。其核心原理是通过维持土壤中的最佳水分含量,从而减少水分蒸发和无效渗漏,其应用效果在于提升灌溉效率,此灌溉方式还可节省水资源,且还有助于减少杂草生长。
滴灌技术的装置配置包括水源过滤系统、主管道分管、滴头或滴管等,具体为:
①水源和过滤系统:水源可为地下水、河水或蓄水池中的水。过滤系统(如网状过滤器、砂滤器等)的作用是去除水中的悬浮物和颗粒,防止滴头堵塞。过滤系统的选择取决于水源的质量。
②主管道和分管:主管道直径一般在50~200mm之间,用于将水从水源输送到田间。分管(直径16~32mm)则从主管道分出,进一步分配水到各个滴灌带。
③滴头或滴管:滴头的出水量通常在1~4L/h之间,精确控制着水分直接输送到植物根茎区域。滴管是带有预设滴水孔的薄壁管,也广泛用于农作物的灌溉。
④压力调节器和计量器:为保证系统内的水压稳定,在系统中安装压力调节器较为必要,一般可将其设定在1~2Bar的工作压力。详见表1。
2、滴灌技术在农田水利中的应用策略
滴灌技术的应用策略需综合考虑作物种类、土壤特性、水资源状况及气候条件等因素,以实现最优的水资源管理和农田生产效率,如下提出该技术的具体应用,详见表2:
①滴灌技术下作物和行距选择
在作物和行距的选择中,针对行距在30~60cm的作物,推荐使用滴带或带有滴头间距为20~30cm的滴灌管,确保水分均匀分布至每株作物的根部区域。
②滴灌系统布局及装置配置选择
在滴灌系统布局中,需确定好水源位置,结合水源位置选择过滤系统,针对过滤系统的选择如网状、砂滤器等应能有效去除水中的杂质,防止滴头堵塞。其大小需与整个灌溉系统的流量相契合,以此满足水质要求。
此外,对于主管道(直径范围在50~200mm)是将水从水源输送到田间的主要管道。根据田块的大小及形状,主管道应沿田块的边界或中心线铺设,以减少水流距离和保持压力稳定。主管道的材料可以是PVC或聚乙烯,选择时应考虑当地气候条件、系统压力和成本因素。对于分管布局,建议从主管道分出的分管(直径一般在16~32mm),负责将水进一步输送到滴灌带或滴灌管。分管应平行于作物行距布设,以确保水分均匀分布。此外,分管间距离需根据作物种类、行距调整而定。针对密集种植作物,分管距离可更近;对于行距较大的作物,则相应增加分管间距。
在滴灌带或滴管的安装中,可将其直接连接到分管上,每根滴灌带或管上都配备有滴头,用于将水直接输送到作物的根部区域。滴灌带或管的铺设应根据作物行距进行调整,一般应平行于作物进行铺设,滴管间距一般设置在20~30cm之间,以确保水分可均匀地分布到每个作物的根部。
③作物灌溉量和灌溉频率
灌溉量应根据作物需水量、土壤吸水能力及气候条件计算得出。一般情况下,每次灌溉提供25~50mm的水分,灌溉频率依据作物生长阶段和季节变化调整,保持土壤处于适宜的水分状态。
④集成肥水同施配置及技术
在集成肥水同施技术实践中,需明确该系统的基本配置系统主要包括水源、过滤系统、主管道、分管、滴头或滴管、肥料罐(或肥料混合器)和肥料泵。肥料泵是系统的关键部分,一般使用电动隔膜泵或涡轮泵,以此将液体肥料从肥料罐中精确地输送到滴灌系统中。
在选择肥料时,建议使用水溶性肥料,如NPK水溶肥或其他微量元素肥料,肥料浓度需根据作物的生长阶段进行调整,一般控制在0.1%~0.2%的浓度范围内。例如,对于大多数蔬菜作物,每公顷可能需要氮(N)150~200kg、磷(P2O5)50~100kg、钾(K2O)200~300kg,整个生长期间均匀分配。
最后,针对施肥时间应保障其与作物的吸肥高峰期相匹配,一般可在作物生长关键阶段,如生长旺盛期、开花期和果实膨大期。
3、滴灌技术在农田水利中的应用效益
相比传统的漫灌方式,滴灌技术能够将水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极大减少了水分的蒸发损失和非生产性消耗。据统计,滴灌技术的水利用效率可达90%以上,而传统灌溉方式的水利用效率一般可在30%~50%。在该干旱缺水地区,使用滴灌技术后,节水率可达60%~70%,有效缓解了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此外,在精确控制灌溉量方面,滴灌技术有助于维持土壤中的适宜水分,促进作物健康生长,从而提高作物产量。在该地区,应用滴灌技术的农田其作物产量得到有效提升,且因水分、养分的供给更为频繁,也极大地改善了作物品质。
三、喷灌技术的实践应用
1、喷灌系统的设计和运作方式
喷灌技术是一种通过喷头将水分喷洒到空中,模拟自然降雨对作物进行灌溉的方法,此技术的应用适合于对水分需求较大的面积作物,此系统的设计与运作方式为:
水源和泵站:喷灌系统水源可为地下井水、河流、湖泊或蓄水池。根据灌溉面积的大小和水源的位置,选择适当功率的水泵(如15~75kW),以确保足够的水压、流量供给整个系统。
主管道和分管道:主管道(直径一般为75~200mm)负责将水从泵站输送到各个分管道。分管道(直径一般为50~150mm)则将水分布到各个喷头。管道材料通常选用PVC或聚乙烯,以抵抗压力以及环境影响。
喷头和喷灌装置:针对喷头的选择,需结合作物类型、灌溉需求而定,喷头直径一般可在20~50mm之间,喷射半径可从几米到几十米不等,以满足不同作物、土地灌溉需求。喷头可为固定式、旋转式或摆动式,每种类型根据水量、压力和喷射距离的不同有不同适用场景。
控制系统:现代喷灌系统通常配备自动控制系统,可以根据预设的灌溉计划自动开启或关闭,且可与土壤水分传感器等联动,根据实际土壤水分情况智能调整灌溉量、频率等。
2、喷灌技术在农田水利中的应用效益
①在当地应用喷灌技术后,可有效减少灌溉过程中的水分蒸发、无效渗漏的情况,与传统慢灌方式相比,该技术的水利用效率提高约30%~50%。其对于水资源紧张的泗水县来说,其表明相同量的水资源可以灌溉更多的农田,缓解水资源短缺压力。
②该技术还可有效增加农作物产量,且可达到改善品质的效果,该系统更均匀地分配水分到每一块农田,确保作物能够吸收到足够的水分和养分。在泗水县,应用喷灌技术后,作物平均产量提高了15%~30%,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农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③喷灌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减少土壤侵蚀和养分流失,以最大限度地改善当地土壤结构,以此为当地可持续农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且通过减少水资源浪费的情况,还可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以达到当地农业发展的战略要求。
四、微灌技术与节水灌溉
1、微灌技术的设计与应用
在微灌技术的设计中,需结合水源质量选择适当的过滤系统。对于较差水质,需使用砂滤器(直径约为50~100mm)加网滤器(100~200μm)的组合,以去除颗粒和悬浮物,防止滴头或微喷头堵塞。此外还需安装好压力调节器,以此保障系统内压力稳定,避免出现压力波动而导致灌溉不均等情况发生,此系统压力一般在1.0~2.5Bar,此外在输水管道与滴头的调整中,其主管道直径范围一般为20~75mm,根据灌溉区域大小和水量需求设计。滴头或微喷头的出水量在2~8L/h,滴头间距(或微喷头)应根据作物种类和行距调整,以确保水分均匀分布。
在应用中,微灌技术可被广泛应用于蔬菜、果园、观赏植物和温室作物的灌溉。通过精确控制每次灌溉的水量,可减少水的浪费,同时确保作物可吸收充足的水分和养分,促进作物健康成长,提高产量、品质。此外,微灌技术还有助于节省人力成本,提高农业灌溉的整体效率。
2、微灌技术的效益与挑战
在应用微灌技术后,可产生的效益更为突出,从节水方面进行分析,该技术与传统灌溉方法相比,微灌可以节约50%~70%的水资源,因为它将水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减少了水分蒸发与浪费。从作物产量分析,精确的水分管理有助于作物健康生长,据研究,微灌技术可以提高作物产量20%~50%,同时改善作物品质。从土壤管理分析,因该技术可将水分直接施用于根部,对此减少了水流对土壤的冲刷,同时也降低了由于过量灌溉导致的土壤盐分积累问题。
在明确该技术可产生的应用效益后,还需认识到该技术的挑战问题,第一,尽管长期效益显著,但微灌系统的初期设立成本较高,包括管道、滴头/喷头、过滤系统、自动控制费用对于小型农户来说负担较大;第二,该技术的实施考验农户的技术知识与管理技能,对此农户需接受相应培训才可更好地发挥该技术应用效益;第三,该系统中滴头、微喷头会因水中的杂质和沉积物而堵塞,需要定期检查、清洁,此问题严重增加了维护工作量;第四,由于滴灌系统对水质有较高要求,若使用较差的水质则会增加过滤系统的负担,甚至影响灌溉效果。
五、智能灌溉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1、智能灌溉技术的发展
①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应用发展,智能灌溉技术的发展也标志着农业灌溉需进一步进行智能化升级,而智能灌溉技术的应用在早期依赖于定时器和控制系统,实现基本的定时灌溉功能,在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后,智能灌溉系统则可集成土壤湿度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光照传感器等,以此实时监测农田的水分状况和环境参数,此数据需通过无线网络传输给中央控制系统,最终保障灌溉的自动化和精准化。
②大数据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也为智能灌溉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通过分析历史灌溉数据、作物生长模型,智能灌溉系统可以预测作物的水分需求,自动制定和调整灌溉策略,实现更高级别的灌溉管理智能化。
2、智能灌溉技术的应用
①通过精确控制灌溉,可以确保作物获得适量的水分,促进作物健康生长,同时减少水资源的浪费。此外,智能灌溉系统还可以与肥料施用设备集成,实现水肥一体化管理,进一步提高农田生产力、资源利用效率。
②智能灌溉系统还可根据气象数据、土壤湿度监测结果自动完成对灌溉策略的调整,在此可帮助农业生产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在干旱或雨水过多的条件下,系统可以及时调整灌溉量,减少作物受损风险,进一步保证农业生产的稳定性。
③该系统还可为实际生产情况作出更为合理的决策,在此可分析土壤湿度、作物生长状态、气候变化等数据,农业生产者可以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灌溉决策,提高农业生产的管理水平。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化节水灌溉模式的普及,达到了农田水利设施完善、供水有效保障、产业快速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等可喜的效果。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不仅是当地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在节水灌溉工程的大面积实施和持续开展“高效节水灌溉+高标准农田建设+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机制应用等举措的助推下,当地农业发展也会更为完善、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