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水稻品种逐渐趋向多样化,在不断更新换代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增加种植户选种工作的难度。选种作为水稻高效种植的关键环节,对水稻种植单产以及总产具有一定影响。因此,相关人员需对水稻实施对比试验,结合试验数据实施合理总结。在此基础上,着重推广抗病、增收且优质的水稻新品种。结合当地种植条件,切实降低水稻种植风险。在明确试验目的的情况下,科学选择试验田以及水稻品种,优化试验设计流程,提高对比试验的有效性。
1试验目的
粮食安全作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与保障,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临川区为满足粮食需求,逐渐加大对水稻种植活动的重视。作为我国商品粮主产区,水稻在经济结构中占据主要地位,水稻品种对最终产量具有直接影响。为实现良种覆盖率达到100%,需不断优化水稻品种结构,强化科技支撑力度。在此基础上,加强对优质品种的试验,以单产、品质以及总产等多方面情况为指标,强化对水稻优质率的掌握。结合试验数据,通过不断推广优良品种,能够进一步推动水稻产业生产方式的改革,实现快速转型的同时,完善农业技术体系。在试验过程中,通过规范栽培管理方案,有效增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进而推动临川区水稻种植实现绿色化、高效化发展。
2试验田的选择与基本情况
本次分析的试验田位于临川区桐源乡大田村内,试验时间为6~10月。试验田前茬作物为油菜。该区域光照充足,该区域属季风气候,在水稻生长期间,气候较为湿润且四季分明。该试验田位于水库附近,水源丰富的同时,为水稻健康生长提供一定灌溉便利,能够充分发挥其季节优势,满足水稻对于水分以及光照等资源的需求。试验田地势平坦,在展开试验之前,相关人员对试验区域的土壤全面检测,发现土壤肥力处于中等水平。为强化试验结果的准确性,按照试验计划对该区域合理施肥、用药,进而良好提升试验效果。
3试验材料选择
本次参试品种主要包括汕优64、准两优608、和两优1号、Y两优6号、晶两优华占以及隆两优华占。其中,Y两优6号作为一种优质杂交水稻,具有结实率高以及抗病性强的优势,据统计,千亩示范种植田平均产量能够达到842.1千克/亩。不同品种在生长过程中需对其应用针对性的栽培手段,因此,为提升水稻种植试验结果的可参考性,相关人员需综合掌握各个品种概况,以此制定科学的试验流程与方案(如表1所示)。
4试验设计方法
种植区域设计的合理性能够影响设计结果的有效性,本次试验区域设置为长方形,主要采取随机区组排列的方式。结合实际种植需求,相关人员决定将每个小区种植面积控制在14m2,在同一田块中均匀设置18个小区,为提高试验数据对比性,设3次重复。试验田土壤肥力均匀,结合临川区水稻种植习惯进行种植,强化品种应用效果。针对插植规格而言,以23cm为标准建设正方形种植区域。在种植期间,结合实际种植面积实施综合考量,将行距与株距分别控制在30cm、20cm,采取人工栽种的方式,在水稻生长期间合理运用播种技术,结合农业种植技术,对水稻分蘖期、孕穗期等较为重要的生长阶段实施管理,提高试验种植的合理性以及科学性。在水稻全面生长之后,选取优质试验样品,强化参照效果。
5试验栽培管理
5.1试验田处理
在试验区域种植之前,试验人员需对种植区域全面处理,作为水稻种植的主要载体,需科学整理。为良好满足水稻秧苗的实际需求,试验人员需以试验目标为核心,对种植区域土壤实施疏松,根据临川水稻种植过程的习惯,有效提高土壤的含氧量。同时,严格遵守因地制宜的原则,加强肥料与水源的合理应用,确保为水稻品种的良好生长创造有利环境。与机械种植方式相比,在人工栽培期间,需对秧苗之间间距合理控制,提升插秧活动均匀性的同时,强化秧苗的存活率,为试验活动提供数据支撑。另外,需对试验田科学施肥,增加试验田内有机物含量,增强试验效果。
5.2播种技术
在育苗过程中,主要采取旱地育秧的方式,在水稻顺利出苗之后将其移栽。在此背景下,相关人员需合理确定播种时间,并且根据试验品种的不同,需加强对其生长情况的记录。在播种期间,需结合水稻品种特点对其制定湿度标准,并为其提供温度保证,从根本上来说,作为一种喜光喜湿的作物,需在播种阶段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增强出苗率的同时,为后续顺利移栽提供保障。在育苗工作结束之后,可采取水田插秧育苗的方式,将水稻植株移栽到大田中,采用宽窄行拉绳定点移栽的方式。同时,以浅水移栽方式为主,结合实际情况,试验人员可对不同水稻品种适当施肥与灌溉,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水稻精米率,促进水稻健康生长。
5.3田间管理
试验人员需对每个试验田适当施肥,采用农家肥与复合肥相结合的方式,强化水稻整体抗性。同时,杂草作为水稻健康生长的影响因素之一,铲除杂草尤为重要。出苗前和出苗后,试验人员需加强对除草剂的应用,芽前用丙草胺为主进行封闭除草,芽后茎叶用双草醚或氰氟草酯等,对试验田全面、细致喷洒,除草不理想,后期补打,切实提高除草效率与效果。在水稻生长期间,实验人员需结合水稻种植要点对其实施田间管理。播种之后需及时采取覆膜措施,强化对水稻的保温保湿作用。在持续生长一周左右之后,水稻会逐渐立针现青。在水稻苗期,需适当应用控苗控肥技术,科学运用叶龄技术,针对水稻在不同时间段的生长情况,制定科学种植管理方案,为健苗、足苗、壮苗提供科学指导。分蘖期,根据水稻分蘖的习性,为提升整体产量,需控制水稻无效分蘖,促进有效分蘖。同时加强水稻穗期、开花期和成熟期的综合防治,为高产稳产提供保障。
5.4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作为影响水稻整体产量的关键因素,试验人员需加大重视,在管理的同时,仔细观察各个品种的抗病害能力。在水稻逐渐生长至中后期时,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会变弱,这主要是由于其自身免疫系统在不断弱化,进而增加病虫害的威胁。其中,纹枯病作为常见病害之一,属于真菌类病害,多出现于水稻分蘖期至抽穗期。因此,可轮换施用噻呋酰胺、丙环唑、戊唑醇、氟环唑等其中一种,提高预防效果。结合试验田实际种植面积,可在病害高发期间开展一系列田间调查,充分掌握水稻苗情长势。在运用化学手段时,需合理控制用量,例如,准两优608,该品种在种植期间较为容易产生白叶枯病以及稻飞虱,在治理期间,可应用噻菌铜悬浮剂、吡蚜酮等农药高效治理,病虫害严重间隔7天再施用一次,连续施用两次,可轮换用药。针对蛀心虫和卷叶螟的防治,可采用5%阿维菌素等农药进行防治。
6结果与分析
6.1产量分析
根据试验小区实际产量,相关人员对其采取方差方式实施分析,计算结果具有一定差异性。为强化对比效果,试验人员采取最小显著差数法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其中,汕优64比准两优608增产但不显著。在本次试验中,土壤肥力、播种技术以及田间管理等多种种植条件保持相同的背景下,Y两优6号平均产量最高,其次为和两优1号,结合实际产量结果,在同等种植密度的情况下,Y两优6号种植产量较为喜人。
6.2农艺性状分析
汕优64种植期间全生育期达到116天,实际株高达到100.4cm,在收获之后经过计算,实际结实率达到86.1%。植株长势较强且分枝较少,从米质角度出发,长宽比达到3.0,透明度为2级,整精米率达到56.5%。准两优608在生长期间,株型生长较为适中,茎秆粗壮。谷粒部分有短顶芒,实际株高达到85.5cm,叶色深绿。全生育期为114.3天,结实率达到83.1%。和两优1号水稻收获期间,精米率达到77.2%,株高为105.8cm,在实际种植期间,穗长能够达到19.7cm。与汕优64相比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粒形长宽比为2.4,米质达部标3级。Y两优6号在种植期间,株型、株高适中,植株生长势较旺。在本次区域试验中,实际株高达到124.2cm,穗长23.7cm。剑叶长、宽、直挺,着粒较密,出糙率78.8%,平均亩产水平较高。隆两优华占属于两系杂交水稻,作为一种新品种平均株高达到116.1cm,每穗总粒数为191.9粒。千粒重24g,长宽比4.0。晶两优华占,该品种株型适中,分蘖力较强,并且在生长期间粒型细长,结实率高。实际结实率达到85.5%,精米率69.3%,米质达部标3级。
6.3经济性状分析
在本次试验中,试验人员结合种植成本以及水稻产量情况对经济性状科学分析,在参试品种中,水稻全生育期差异性不大,结合表1试验品种顺序,株高依次为100.4cm、85.5cm、105.8cm、124.2cm、116.1cm、95.7cm,其中,以Y两优6号株高最高,其次为和两优1号,准两优608株高最低。在水稻生产期间,针对有效穗的变化情况而言,Y两优6号与和两优1号有效穗占比最多,相关人员可结合水稻品种实际经济形状进行综合考量。
7讨论
在本次试验分析过程中,从田间表现、抗病害能力、农艺性状以及产量数据等方面来看,和两优1号与Y两优6号整体产量较高,值得大量推广。针对抗倒伏以及米质等方面来看,汕优64、准两优608、和两优1号、Y两优6号等品种均适合大面积种植与推广。其中,Y两优6号在种植期间,生长态势较为平衡,并且具有极强的抗病以及抗倒伏能力,在收获期间穗大粒多,具有结实率高的优势,相关人员可积极应用该品种,充分发挥其超高产潜力。同时,在应用期间,需结合试验工作中的播种技术、田间管理技术以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综合学习,强化水稻种植效果,促进水稻品种与种植技术的有机结合。
8水稻新品种推广措施
8.1加强示范作用
结合水稻新品种特点,可设置水稻新品种试验田,加强示范作用。以种植人员积极性、市场需求以及技术基础等因素为指标,合理选择示范乡镇,结合实际需求在其内部建立大规模示范基地,使其对种植人员进行培训指导,针对种子栽种、土肥管理以及栽培技巧等多方面技术进行学习,充分解决生产期间的各项问题,确保实现技术到户的目标。同时,需适当组织观摩交流,在现场观摩期间,可对品种优势进行梳理,提高推广效果。另外,做好总结宣传工作,重点突出优质水稻品种增收、高质的特点,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绿色示范推广方案,合理确定示范规模、实施主体以及类型模式等,以此加大社会资产的投入,减少种植成本支出,良好推动水稻种植实现产业化发展,进而促进乡村振兴。
8.2优化推广方式
在种子销售期间,需注重优化推广方式,在群众中大力宣传推广优质示范品种,合理运用媒介优势进行宣传,结合地区实际情况,加大宣传力度。为增进种植者对种子的了解,可对品种名称、实际质量以及种植特性等方面的情况深入介绍,采取人工讲解或者发放材料的方式,促使种植人员能够直观、清晰认识水稻种植情况。在农业推广过程中,需制定科学的推广方案,积极运用自身的种植经验强化种植者对农业生产问题的掌握,提高种植技术的专业性,使其顺利改善自身的种植模式,在取长补短的情况下,将品种优势切实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为最终农产品质量以及产量提供保障。另外,积极发挥政府的职能与优势,相关农技部门积极组建专家队伍,与基层推广人员、种植经营主体进行培训,现场指导示范,进一步增强推广效果。
综上所述,为促进临川区水稻种植产业的良好、稳定发展,相关人员采取对比试验的方式对多种水稻新品种进行分析,实际产量情况表现良好。种植人员可结合自身需求,科学选择重点示范推广的水稻优质品种,在保证水稻优质品种的基础上,根据当地气候环境,高效运用水稻栽培、管理技术,做好良种的播前、播中以及播后等多方面工作,加强病虫害综合防治,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增加粮食产量,提高经济效益,切实促进临川区水稻种植产业蒸蒸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