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靶斑病,又称褐斑病、棒孢菌叶斑病,俗称黄点子病。主要对黄瓜叶片产生危害,在严重的情况下,也会影响到叶柄、茎蔓和果实,甚至导致果实流胶。
1、症状表现
黄瓜靶斑病会对叶片产生三种类型的损害:小斑型、大斑型和角斑型。这些症状在发病过程中的表现会有所不同,具有较大的差异性。病原菌黄瓜靶斑病由多主棒孢霉菌引发,属于半知菌亚门、丝孢目、棒孢属真菌。发生与传播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厚垣孢子或分生孢子形式,随着病残体、杂草等在土壤中或其他寄主植物上越冬,来年作为初侵染源。在田间发病后,在适宜的条件下,病变部位会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这些分生孢子会借助风、雨和农事操作进行传播。分生孢子萌发后会产生芽管,从气孔、伤口或直接穿透表皮侵入,潜育期为 5~7 天 。病菌在10℃~35℃下均能生长,以30℃左右最为适宜。同时,需要90%以上的相对湿度,水滴中的萌发率最高。高温、高湿的环境有利于该病的流行和蔓延。叶面结露、光照不足、昼夜温差大等条件都会加重病害的发生程度。病原菌的产孢量与其生长速度有着密切的联系。当病原菌生长速度快、营养生长旺盛时,其产孢量反而会减少;相反,当其生长速度减缓时,产孢量则会显著增加。因此,控制病原菌的生长速度是抑制其产孢的重要措施之一。多数棒孢霉菌在酸性环境下更容易产生孢子,而在偏碱性的条件下则不易产孢。此外,光照和紫外线照射可以诱导该病原菌产孢。这些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讨病原菌的产孢机制和控制方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2、防治措施
清园灭残,旨在消灭初侵染源。选育抗病品种是控制黄瓜棒孢叶斑病的有效途径。为减少靶斑病病原菌的存活,应适时进行作物轮作,因为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可在残株上存活,且该病原菌的存活周期大约为2年。为降低初侵染源的数量 ,应与非寄主作物进行 2 年以上的轮作。此外,种子消毒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该病的孢子致死温度为55℃10分钟。种子在常温水中浸泡15分钟后,应转入55℃~60℃热水中继续浸泡10~15分钟,并不断搅拌以保持水温均匀。当水温降至 30℃时,继续浸种3~4小时。之后,种子应捞起沥干并在25℃~28℃下催芽,以 杀死种子表面的病菌。为进一步控制病害,还应加强栽培管理。温、湿度管理应得当,并适时进行通风换气,以保持适宜的湿度水平。为提高作物的抗病性,应合理密植并及时清理病老株叶。最后,对于发病的棚室,收获后应集中烧毁病株,以消除残存病菌。这些措施的综合应用,将有助于有效控制黄瓜棒孢叶斑病的传播与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