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农业的快速发展,目前的大豆种植户对生产效益十分重视,因为这不仅关系着种植户的经济收益,还会影响大豆品质与价值,因此需要使用高产栽培技术来切实提高大豆的质量与产量,避免大豆受到自然因素以及人为因素的影响而减产。因此本文根据目前大豆种植出现的问题,从种植流程入手,对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分析,帮助种植户更好地提高田间管理水平,提高大豆生产效益。
1科学选种
种子的处理工作也是科学选种中的重要工作流程,传统的种子处理工作中,种植户一般会采用手工操作对大豆种子进行筛选,但是为了实现大豆的高产,应利用相关筛选机械来对大豆种子进行科学挑选,将尺寸过小、重量不达标、发霉变质的种子进行剔除,为后续种子出苗与间苗打好基础。种植户需要在天气温度适宜的情况下对筛选过后的大豆种子进行晾晒,晾晒工作是提升大豆种子出芽率的关键,在进行晾晒期间,种植夏大豆的农户需要注意地表温度,避免对大豆种子造成影响。药剂拌种是实现大豆高产的关键,药剂拌种所起的主要作用是消毒与杀菌,并进一步提高大豆种子的抗病能力,目前普遍使用硼钼微肥或锌肥进行拌种。
2进行深耕整地
基于目前北方地区的土地情况,进行深耕整地是提高大豆产量的关键,并且以深松为主要原则。北方地区冬季较为寒冷,在春季时土地会硬质化,需要强有力的深耕才能为大豆提供优质的种植环境。以春耕为例,北方地区应采用深松旋耕机进行耕翻,并且需要控制好深度,一般会深耕20cm左右,如果土地营养成分不足,种植户可以适当施用一些有机肥来提升土壤肥力。在实际深耕整地中,种植户需要根据实际大豆种植面积以及种植方式来留有垄沟,使土壤更加立体,层次分布更加均匀,设置垄沟的主要目的是避免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对农作物的影响,防范于未然。如果土地质量较好,种植户可以将深耕与浅翻进行结合,为大豆提供更优质的生长环境。
3选择合适的播种方法
大豆的种植方法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选择,目前主流的大豆高产栽培播种方法有合理密植法、等距离播种法以及窄田密植播种法。其中合理密植法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大豆的产量,一般用于大豆种植面积严重不足的情况,合理密植法的应用要点在于需要注重科学性,因为要想大豆顺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保证其生长过程中的透光性以及通风性。合理密植需要充分考虑大豆品种的生长条件以及土壤肥沃情况。以北方地区的实际情况为例,大豆植株间距要控制在10~25厘米,这样才不会影响大豆的生长发育。
等距离播种法是以机械播种为主的方法,也是很多地区最常用的一种播种方法,因为该播种方法对于地区的土壤要求较低,并且利用机械播种的效率较高。等距离播种的主要优势在于不会影响大豆的生长质量,并且高效的播种效率也能满足大豆轮作与间作的播种需求,大大降低生长周期,进而提高大豆产量,并且机械等距离播种也能使大豆均衡生长。
窄田密植播种法主要应用于多种耕地环境,主要目的是避免多种生长环境对大豆生长造成影响。窄田密植播种法目前在耕地面积较小的大豆种植区域应用广泛,可以有效解决大豆作物与其他农作物的冲突问题,还能进一步加快大豆的播种、管理与收割工作效率,切实提高大豆产量。
4掌握水肥施用技巧
肥料作为大豆作物必不可少的关键营养物质,要想切实提高大豆产量,种植户不仅需要采用正确的施肥技术,还需要利用高产栽培技术来提高水肥施工水准。首先从施肥时间上,种植户应在大豆发芽一个月后进行肥料追施,该时期的大豆由于根系尚未发育完全,对化学元素的吸收效果较差。以氮元素为例,大豆在出芽阶段对氮元素的需求量较少,由种子贮藏在子叶中的蛋白质提供,因此种植户需要时刻注意出芽阶段大豆的生长情况,预测出具体的施肥时间,在最适合的时间施加肥料。肥料的施用技巧还包括各种肥料的施加比例,每生产50千克大豆,需要纯氮3.6千克、磷0.75千克、钾1.25千克和较多的钙镁硫等矿物营养。大豆所需氮素有1/3~2/3是靠根瘤菌从空气中固定,种植户也可以根据实际种植情况适当调整比例。
大豆灌溉浇水管理较为简单,只需要在大豆水分需求较大时进行灌溉即可,例如开发与结荚期间,大豆对水分的需求量较高,应及时注意加大灌溉量。再就是在干旱与雨水季节,应注意排涝与加大灌溉量。
5全过程田间管理
大豆高产栽培技术要点在于实现全过程的田间管理,需要根据不同时期大豆的生长情况来进行精心管理,才能切实提高大豆产量。
在大豆苗期,田间管理要点在于保证大豆幼苗的完全性与茁壮程度,除了施用充足的底肥外,还需要及时进行疏密补稀。在一般情况下,大豆幼苗时期不进行灌溉,以免幼苗发生倒伏,此外还需要注意及时进行中耕除草。
大豆开花期的田间管理要点在于使大豆根茎更加健壮,并增加开花数量与结荚数量,因此应在开花期后十天根据大豆的长势情况进行肥料的追施,一般会追施尿素。如果部分大豆开花较为旺盛,需要喷洒抑制剂来防旺,保证结荚质量,进一步增加粒重。
在大豆的鼓粒期间需要注意保护大豆的绿叶,并防止荚落,最佳的管理应体现为大豆的荚多并且粒多且植株生长较高,没有倒伏现象,该阶段的大豆植株已经不能通过施肥来进一步增加粒重,只能通过喷洒一些调节剂来对大豆进行管理。种植户应注意大豆植株的温度,由于鼓粒期生长温度较高,水分很容易蒸发,需要及时进行灌溉。
大豆处于成熟期时需要进一步保质增效,并且要在最合适的时机进行收获。以北方地区的大豆品种为例,当整株的豆粒与豆荚已经呈现出该有的金黄色色泽以及叶片开始发黄脱落时,就可以进行收获了。如果采用机械收获可以再晚一些,但是高油大豆适宜早收,可以提高榨油质量。
6病虫害的有效防治
根腐病是大豆主要的病害之一,主要表现为大豆根部出现黑褐色病斑,并且随着病情的发展,根部会逐渐坏死,大豆植株整体也会出现矮化情况,最后导致大豆植株死亡,大豆根腐病需要使用相对应的农药进行喷施防治。霜霉病也是大豆作物的主要病害之一,并且主要危害大豆幼苗与叶片,在病发时,叶片会出现黄绿色斑块,并且随着病情深入,黄绿色会逐渐转变成灰褐色斑块,最终导致叶片枯萎。由于霜霉病在大豆幼苗期间就有可能感染,因此在发病初期就需要利用甲霜灵等农药进行防治。
大豆主要会受到蚜虫、食心虫、豆荚螟等多种害虫的影响,因此需要以预防为主,从抗病品种入手,进一步加强田间管理,并且可以使用绿色防控技术。在每茬大豆作物收获后,相关人员可以建立防治档案,记录每次防治的时间、使用的农药等信息,为下一茬大豆作物的病虫害防治提供参考。
综上所述,针对大豆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是目前我国农业种植需要重视的内容之一。大豆作物的基本生产效益较高,为人们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因此需要根据大豆种植的基本流程,应用现代技术以及种植经验,从选种、整地、播种、管理、收获、病虫害防治角度进一步提高大豆高产栽种水平,切实提高大豆产量,实现大豆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