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广大种植人员对于水稻种植管理工作工作也更为重视,为满足农业发展需求,水稻种植管理作的实施也已成为学界热点话题。基于此,本文探讨水稻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运用要点。
一、水稻种植管理实施要点
1品种选择
水稻种植需科学选种,优选抗病抗倒品种,提高产量并减少病虫害。选种依据当地环境、气候和地理条件,遵循因地制宜原则。定远县气候条件不稳定,地理环境复杂,故需选耐热、适应性强、病虫害抵抗力强的品种,以提升生产效益。水稻种植过程中,需结合各地种植技术,保障整体产量。
2种子育苗处理
第一次处理:水稻种植前需浸种催芽,将种子放入40℃水中搅拌,每日浸泡7小时,冲洗2-3次后放入温室催芽。催芽后移至大田育苗,以氮肥为主,辅以磷肥。苗床选地势高、排水好的区域,用筛选过的菜园土作苗床土,避免混入杂草石头。苗床制作完成后,加入农家肥翻整土壤,按1.5米宽制作苗床,覆盖地膜并铺平土壤,上方再覆盖1厘米厚的土。
第二次处理:将种子晾晒两天,再分别用60℃和25℃的水浸泡后冲洗。播种前用2%盐酸溶液浸泡15分钟并冲洗。播种时调整量,确保每穴1粒,考虑土壤湿度。育苗时控制水分,避免烂种和白苗。真叶长出后控温20℃,真叶生长时控温25℃,4片真叶后控温20℃,6片真叶时分苗移栽。种子处理包括晾晒、50℃水浸泡、控水和消毒(多菌灵溶液浸泡3小时)。
3水稻肥水管理
水稻生长后期速度放缓,水分需求减少,需科学灌溉。干旱地区种植时,前期应依天气变化适时多次浇灌,确保养分充足。水肥管理需保证养分供给,提高产量和质量。施肥应据生长阶段选适宜量和方案,后期补充肥料,保证配比合理。施氮肥时,据土壤情况调整比例,避免负面影响。基肥施用须按标准调整配比,确保种植工作顺利完成。
二、水稻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运用要点
1水稻常见病虫害种类
水稻恶苗病
水稻恶苗病是常见病害,对水稻生长影响严重。病菌在水稻种子与土壤中生存,传播快且广。一旦种子感染病菌且处理不及时,短期内会感染整个苗田,导致稻种枯萎,严重影响农业人员经济收益。
水稻立枯病
在水稻育苗的过程中属于一种极为常见的病害种类,在发病的初期阶段,水稻秧苗便会直接在部分区域出现枯萎,病害问题过于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水稻秧苗出现减产与大范围死亡的问题。
水稻稻瘟病
出现频率较高,且危害性较大,而水稻的整个生长周期内均存在受到稻瘟病影响的可能性,在水稻表现出不同症状后,也会对水稻造成损害,目前稻瘟病在发病后会首先对水稻自身造成损害,并贯穿到水稻的整个生长周期,影响水稻本身的质量与整体产量,导致水稻出现减产等问题。
2物理与生物防治
在病虫害防控中,利用专业芯片吸引害虫,提高效果。水稻生产中,需根据实际情况运用防控技术,保障效果。灯光诱杀技术通过害虫趋光性吸引并杀灭害虫,环保无毒。天敌防控如释放赤眼蜂、稻田蜘蛛等,降低成本且减少污染。稻鸭共育可抑制病虫害,提高农业收入,减少农药使用。生物药剂如苏云金杆菌、春雷霉素等,有效防控病虫害,降低发生规律。
3农业防控技术
①选择优质的水稻品种
可大幅降低病害发生率,实现水稻种植目标。农户在挑选水稻品种时,重视其抗稻瘟病能力,借此增强抵抗力,降低虫源数量。
②实行科学轮作制,以小麦、油菜等作物交替栽培,并通过“稻鸭共养”等措施,减少农业生产中病虫害的发生。
③要进行适度的密度栽培。要依据所栽水稻的种类,确定适宜的栽植密度。在此基础上,通过在大田中推广“宽窄行”“宽行窄株”等种植方式,改善农田的通风透光条件,对防治稻瘟病、纹枯病等病害具有重要意义。
④培育壮秧。选用适宜早、晚稻品种,提高水稻种植效果。稻田生态系统实施病虫害绿色防治,能高效控制病害并减少化学药剂用量,保护农田土壤生态。需根据地区害虫类型和特征,采用不同方法控制。病虫害高峰期应及早防治,以获得良好效果。
综上所述,为保障水稻病虫害防控,需掌握绿色防控技术要点,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做好田间防控,强化监测,整合物理、生物、农业防控技术,确保防控工作顺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