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种子世界编辑部官方网站!
种子世界编辑部
Variety selection
品种选育
品种选育 您的位置: 首页 > 品种选育
陇薯16号绿色高效栽培技术集成的总结
2025-03-19编辑:作者:王霞来源:本站网 返回列表

1陇薯16号品种特征

1.1选育过程

陇薯16号是由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马铃薯研究所以陇薯8号为母本、以早大白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定向选择育成的淀粉加工型马铃薯新品种。

1.2特征特性

陇薯16号为晚熟品种,生育期120d前后;幼苗期植株长势健壮,成株后地上部分茎叶茂盛;半直立株型,有主茎分枝2~3个,株高可达60~65cm之间,茎秆粗度在10~12cm之间;茎秆为绿色,横断面呈三棱形;叶片绿色,叶表富光泽,绒毛少,叶缘平展,有侧小叶3~4对;花冠白色,近五边形,花冠大,无重瓣,花柄为褐棕色,柱头三分裂,外观为绿色。陇薯16号具有较强的天然结实性,匍匐茎中等;薯块椭圆形,外皮光滑,薯皮及薯肉色浅黄,芽眼较浅;单株结薯约3~5个,薯形整齐,大中薯(75g以上)产出率在80%以上;薯块休眠期长,耐贮运。高抗晚疫病,品种退化较轻。

2014—2018年经由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测试中心测定,陇薯16号薯块干物质含量平均25.32%,淀粉含量平均19.14%,粗蛋白含量平均2.56%,维生素C含量平均13.32mg/100g,还原糖含量平均0.3%。

1.3产量表现

2015-2016年间参与甘肃省马铃薯区域试生产试验,陇薯16号平均产量达到1798.8kg/667m2,较对照品种陇薯6号增产13.3%。

2017年参与甘肃省马铃薯新品种晚熟组生产试验,陇薯16号平均产量达1418.0kg/667m2,较对照品种陇薯6号增产21.9%;其中,在高寒阴湿区生产试验表现较突出,平均产量2454.9kg/667m2,较对照品种增产17.8%。

1.4适宜区域

陇薯16号适宜种植在甘肃省高寒阴湿、二阴地区及半干旱地区推广种植。

2陇薯16号绿色高效栽培技术

2.1选地整地

陇薯16号适宜种植在土质疏松、上虚下实、肥力水平中上、排灌便利、土层深厚的沙土或沙壤土田块,避免与马铃薯、茄子、辣椒等作物轮作,采取小麦、玉米、水稻、大豆等作物3年以上轮作生产。前茬农作物收获后,将残留地膜、杂物、作物根茬等清理干净,耙耱土表,确保土表平整、无杂物、无根茬、无杂草等。

2.2土壤处理

依照整地时土壤情况表现选择科学的土壤处理方式。当上茬作物种植期间地下害虫发生较重时,在整地时,使用4%二嗪磷颗粒剂1~1.5kg/667m23%辛硫磷颗粒剂1~1.5kg/667m2,混合细土均匀撒施土表。在田间杂草发生较多的地块,在整地起垄时,使用20%敌草快水剂150~200mL/667m2+40%乙草胺水乳剂250~300mL/667m2,兑水茎叶、地面喷雾,可以有效防除田间杂草。

2.3配方施肥

结合定西市地区马铃薯地膜覆盖栽培不易揭膜追肥的地理特征,建议在底肥施入时一次性施足,深埋至马铃薯垄内,底肥施入深度在15cm以上。底肥施入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满足马铃薯生育期营养需求为目的,坚持以有机肥为辅,无机肥科学复配使用的施肥原则,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新技术。依照定西市地区土壤养分功能供应量及氮、磷、钾三大元素肥的利用率水平,底肥施入充分腐熟有机肥1500~3000kg/667m2或商品有机肥500kg/667m2,并依照氮(N)磷(P2O5钾(K2O)科学配比,在定西市干旱区采用1.7∶1.3∶1.0无机肥施入配方,施尿素(N)17~19kg/667m2、磷酸二铵(P2O513~15kg/667m2、硫酸钾(P2O)12~14kg/667m2;半干旱区采取无机肥氮磷钾1.9∶1.3∶1的配方施肥,施尿素(N)18~20kg/667m2、磷酸二铵(P2O513~15kg/667m2、硫酸钾(P2O)12~14kg/667m2;二阴区采取无机肥氮磷钾2∶1.3∶1的配方施肥,施尿素(N)22~24kg/667m2、磷酸二铵(P2O513~15kg/667m2、硫酸钾(P2O)12~14kg/667m2;水川区取无机肥氮磷钾2∶1.5∶1的配方施肥,施尿素(N)22~24kg/667m2、磷酸二铵(P2O515~17kg/667m2、硫酸钾(P2O)12~14kg/667m2

2.4起垄覆膜

定西市为干旱半干旱农业种植区,在马铃薯生产期间,采取起垄覆膜、地膜覆盖等栽培方式,可以有效抑制田间水分的蒸发,减少杂草生长,缓解降雨不足对马铃薯生长造成的不良影响,提升马铃薯植株抗旱能力。目前,在定西市陇薯16号种植期间,推广应用黑色全膜双垄垄侧栽培模式及黑色全膜马铃薯垄上微沟栽培模式。此两种栽培模式均在前茬作物收获后、马铃薯种植前地面全覆盖地膜,形成大小双垄集雨、侧播种植管理。全地面覆盖地膜后,有助于田间墒情的保持,并聚集雨水,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为马铃薯生长提供水分基础。

2.4.1黑色全膜双垄垄侧栽培模式

黑色全膜双垄垄侧栽培模式下,建议选用宽120cm、厚0.012mm的黑色地膜,铺设地膜时,两条地膜交界处不保留空隙,全部相接、覆盖,两张地膜相交于小垄中间龙脊位置。起大小垄,大垄宽70cm、高10cm,小垄宽40cm、高5cm,马铃薯定植时,种在大垄垄侧。黑色全膜双垄垄侧栽培模式下,全田覆盖地膜无空隙,并且大小垄的设置可以提升地膜表面水分的收集度、垄侧马铃薯种植管理融为一体,将降雨水分有效积存。特别是定西市地区春季的降雨量,存积积水后,可以有效解决当地春旱气候条件造成的马铃薯播种后出苗不齐的问题。

2.4.2黑色全膜马铃薯垄上微沟栽培模式

黑色全膜马铃薯垄上微沟栽培模式下,建议选用宽120cm、厚0.012mm的黑色地膜。田间设置大垄,垄宽75cm、高15cm,垄沟宽45cm、垄脊内微沟宽10cm,马铃薯种植位置在垄侧。该技术的应用,在马铃薯栽培垄面形成“M”形,避免在常规垄面种植期间,垄面位置水分含水量始终较低的现象,将降雨资源集中在垄面M沟内,高效利用水分资源。同时,将以往垄侧栽培转变为垄上脊栽培,提升耕作土层厚度,为马铃薯薯块的生长增加空间,薯块长势更加均匀,商品率增加。

2.5种薯处理

建议选择品质佳、无病虫、大小均匀、外观一致的脱毒陇薯16号种薯。种植前,对薯块进行挑选处理,将带病虫、机械损伤、霉变、腐烂薯块剔除。选种后晒种,选择晴天将薯块均匀摊晾在阳光下,晾晒2~3d,晾晒期间每间隔4~5h翻动1次薯块,提升种子酶活性,促进萌发。

播种前一天或当天,对种薯进行切块,切块时单人准备至少2把切刀,切刀光滑、锋利,避免过钝造成切面粗糙,影响伤口愈合速度。切块前,先使用75%乙醇溶液或0.5%高锰酸钾溶液浸泡切刀5~10min,充分消毒。切种薯时,切刀轮换使用,当切到带病虫薯,需更换洁净切刀。种薯切成25~50g的薯块,单个薯块带芽眼1~2个,当种薯质量低于或等于50g时,可不切块直接播种。

种薯切块完成后使用药剂拌种处理,药剂选择结合当地病虫害发生规律、历年病虫害发生情况综合选择。例如历年马铃薯地下害虫、黑痣病危害较为严重的地块,选用30%咯菌腈·嘧菌酯·噻虫嗪(嘧菌酯9.5%、咯菌腈0.5%、噻虫嗪20%)种子处理悬浮剂67~100mL,拌100kg种薯;历年马铃薯蚜虫、黑痣病危害较为严重的地块,选用30%吡唑酯·噻虫嗪·中生素(吡唑醚菌酯6.4%、中生菌素1.6%、噻虫嗪22%)种子处理可分散粒剂60~90g,拌100kg种薯。拌种时,使用清水与药剂稀释后,混合切好的薯块,充分搅拌均匀,摊晾至干燥、阴凉地点,至薯块表面药液干燥后即可播种。药液配置好后在24h内完成拌种。马铃薯拌种处理后可以提升病虫害防控效果,促进苗齐。

2.6播种管理

2.6.1播种时间

马铃薯播种时间的调整对其单株生产力与单位面积产量影响较大,通常来说,陇薯16号在定西市播种时间为4月下旬,地膜覆盖栽培模式下,可将播种期提前至4月上旬。

2.6.2播种密度

陇薯16号播种在垄侧时,单垄播种2行种薯,穴距控制在32~37cm、株距控制在25~30cm为宜,播种量为3500~4000株/667m2;播种在垄脊位置时,单垄播种1行种薯,穴距控制在25~33cm,播种量为2500~3000株/667m2

2.6.3自然破膜

马铃薯薯块在播种后通常需要15d左右出苗,出苗时,在垄面上覆盖3~5cm厚的土层,地膜表面覆土均匀、细碎,形成高垄状,便于马铃薯幼苗破膜出苗。自然破膜顶出幼苗可以有效减少人工放苗人力资源的消耗,提升作业效率,并缩小人工破膜时的苗孔,地膜保水效果更佳。

采用地膜覆盖栽培、高垄及膜上覆土的管理方法,可以为马铃薯的生长打造一个“黑暗、凉爽”的地下环境条件,促进马铃薯生长中后期块茎的形成及发育。

2.7马铃薯田间管理

2.7.1查苗补苗

马铃薯出苗期,及时巡查田间马铃薯出苗情况,一旦发现有幼苗未能顶破地膜出土后,及时进行人工放苗,避免出现烧苗。膜上覆土后当出现强降雨天气时,膜上土壤板结时,及时划锄破除板结,便于出苗。

马铃薯幼苗出苗后,做好查苗、定苗工作。补苗时,可从出苗稠密的地区移栽补苗,或直接播种催苗后的薯块,补苗、补播后浇灌水分,促进出苗。补苗品种与大田品种保持一致,便于后期管理。

2.7.2马铃薯病虫害防治措施

2.7.2.1马铃薯病害及其防治

马铃薯种植期间病害以晚疫病、枯萎病、青枯病等发生较多,在防治时需注重防治关键期的把握,精准防控管理。以马铃薯晚疫病为例,马铃薯在苗齐、团棵、现蕾及大量降雨后易受病原侵染的阶段,可使用40%氟吡菌胺·烯酰吗啉(烯酰吗啉30%、氟吡菌胺10%)悬浮剂40~60mL/667m2,兑水30~50kg茎叶喷雾或40%王铜·霜脲氰(王铜30%、霜脲氰10%)可湿性粉剂100~120g/667m2,兑水30~50kg茎叶喷雾、或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80~100g/667m2,兑水30~50kg茎叶喷雾,多种药剂轮换交替使用,每间隔7~10d使用1次,连续使用2~3次即可。

2.7.2.2马铃薯虫害及其防治

马铃薯种植期间虫害以地下害虫、蚜虫等发生危害较多,需注重防治,避免影响马铃薯产品品质。例如在蚜虫防治期间,物理防治可借助蚜虫的趋色性,在田间悬挂黄色诱虫板。诱虫板悬挂密度为20~30张/667m2,悬挂高度始终位于马铃薯生长点上方的10~15cm,随马铃薯植株生长向上移动;生物防治则是通过保护天敌或生物源药剂施入,使用0.5%苦参提取物(苦参碱)可溶液剂500~650倍液茎叶喷雾或2.5%鱼藤酮悬浮剂100~150mL/667m2,兑水30~50kg茎叶喷雾即有较好防治效果;化学防治时,可在蚜虫高发期使用2.5%高效氟氯氰菊酯水乳剂15~20mL/667m236%阿维·吡蚜酮水分散粒剂33~50g/667m2,兑水30~50kg茎叶喷雾即可。

2.8收获贮藏

2.8.1杀秧收获

马铃薯收获前7~15d左右采用机械对马铃薯地上部分茎叶进行杀秧、收集、清理处理,促进阳光晾晒地面,提升土壤干燥度,便于后续块茎收获。马铃薯块茎在杀秧后会逐步后熟,薯皮逐渐老化,延后收获可以减少机械损伤。收获以晴天最佳,收获时,动作轻柔,减少薯面损伤。将出现破损、带病虫的薯块单独放置,存放地点需通风、干燥、阴凉。

2.8.2贮藏

马铃薯贮藏前进行晾晒或烘干,至薯块含水量降低至75%左右为宜,促进伤口愈合,避免晾晒时间过长,马铃薯变绿影响商品性。贮藏时,对马铃薯存放地点进行消毒,清扫干净,使用生石灰、多菌灵等对存放地点充分消毒。入库时马铃薯薯块轻拿轻放,减少表面损伤。马铃薯贮藏质量占贮藏容积的60%最佳,日常确保库内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0%~90%之间,陇薯16号贮藏最适温度为3~5℃之间。贮藏前期,定期观察库内环境温湿度,及时降温、散热,避免库内温度过高;贮藏中期,做好冻害预防工作,并及时清除病薯、腐烂变质薯;贮藏后期依据外界环境温度,增加通风,降低库内温度,避免薯块发芽。


二维码公众号二维码
种子世界编辑部 电话:19990789788 座机:0451-82626294 邮箱:19990789800@163.com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革新街140号
Copyright © 2024-2029 ZZSJBJB.CN 种子世界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