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轻简省力绿色栽培技术的应用,良好的解决了农村劳动力简缺、种植成本上升的难题,是规模化农业生产经营的重要突破途径。采取玉米轻简省力化栽培技术的方式,每亩玉米整个生育期可以节约4个工数,节约肥料成本80元,增收玉米产量25kg,每亩玉米栽培可节本增收700元。此项技术在经过不断的试验示范总结研究将近10年,目前相关管理细节趋于成熟,并逐步在进行推广应用。
1育苗前准备
1.1选择优良品种
优良的玉米品种是玉米生产高产稳产的基础,在选择品种时应当基于当地的自然条件水平、土壤情况及市场销售基础选择适宜、高产的玉米种子。目前主推的玉米品种有贵单10号、富华22号、霖白1号、西抗18、靖白玉998、盛农玉10号、宣白玉3号等,皆具有较强的生产种植潜力。
1.2种子处理
通常条件下,购买的种子自带包衣可以不进行种子处理,直接进行播种。当购买种子未经过包衣,在购买后还需要进行种子处理,处理过程如下;
晒种;将玉米种子均匀铺放在阳光下充分晾晒2~3d,打破种子休眠,减少种子表面致病菌基数,提升种子吸水膨胀发芽能力。晾晒过程中适期进行翻动,使种子各部分晾晒均匀。
浸种;将玉米种子浸入50℃的温水中充分浸泡24h,促进种子吸水膨胀,补种后可快速发芽。高温浸种可以将玉米种子表面的致病菌进行消杀,减少玉米后续黑粉病、丝黑穗病的发生。
催芽;浸种结束后将玉米种子捞出控干水分,置于恒温28℃的环境下催芽,使用湿毛巾进行覆盖。每天使用30℃~40℃的温水淘洗1~2次,避免种子发酵。催芽处理4d左右,玉米种子出现萌动,开始播种,采取营养钵育苗方式。
2育苗管理
2.1配制营养土
玉米育苗营养土的配制十分关键,依照7∶3的比例将充分腐熟的有机肥4500kg/hm2,与田间细肥土进行均匀混合,随后加入氮磷钾复合肥(15-15-15)75kg/hm2。将有机肥、氮磷钾复合肥、细肥土充分混合均匀堆放,上方覆盖塑料薄膜发酵1周后使用。
2.2苗床清理
选择交通便利、操作方便的地块进行育苗,先对地块土壤进行疏松,促使田间土层表面无大土块、石块等杂物。依照田间垄面宽度80cm、垄间高度5cm的标准进行开厢做苗床,苗床上方土壤表面平整,苗床下方铺放塑料薄膜进行铺垫,避免玉米育苗期间根系下扎入田间土壤中,影响移栽时取苗损伤根系。
2.3制坨
在已经发酵堆沤好的营养土中加入适量水分,充分搅拌混合,促使营养土能够达到揉搓成团的效果,使用人工或制钵器将营养坨制成鹅蛋大小圆柱体或营养钵,上方打孔用于玉米播种。将制好的营养坨(钵)依次摆放,播种穴部位朝上,结合玉米种植面积,准备好待用营养坨(钵)6.00万~6.75万个/hm2。营养钵(坨)摆放整理结束后,使用塑料薄膜将苗床全部覆盖,避免水分出现流失或雨水冲淋,造成营养钵(坨)表面干燥或雨水冲散、播种穴积水等不良现象。
2.4播种方式
玉米育苗通常于清明节前后7d左右进行,此时土壤温度稳定高于10℃,适宜于玉米种子的萌发。将已经包衣处理或催芽完成的玉米种子进行点播至营养钵(坨)中,单个营养钵(坨)播种玉米种子1粒。在玉米播种至出苗前,营养钵(坨)中的土壤湿度保持在80%左右,不可过于潮湿或干燥,干燥影响玉米种子的吸水膨胀出苗;而过于潮湿,则会导致玉米种子出现烂种,影响出苗效果。玉米种子播种后,将种子上方覆盖细肥土2~3cm,盖好塑料薄膜保障温度、湿度。如果需要覆盖2层塑料薄膜,则需要将第2层塑料薄膜边缘覆土压实,避免漏风。为了能够避免大面积玉米移栽时间上的冲突,可以采取分批育苗的方式,错开农事操作时间。
2.5育苗管理
育苗期间定期进行巡查,观察苗床基础情况,针对性及时处理。当玉米幼苗出土后,定期揭膜通风、炼苗处理,在夜间或低温的条件下,将塑料薄膜进行覆盖,培育优质壮苗。在玉米幼苗二叶一心移栽前2d,叶片喷施磷酸二氢钾1000倍液,并揭膜炼苗,促进苗壮,提升移栽后成活率。
3移栽管理
3.1大田整地
在前茬作物采收后,及时的将土壤进行翻耕晾晒,借助紫外线杀菌处理,以减少田间致病菌、虫害基数水平。土壤翻耕深度为25cm左右,如果应用到前茬作物秸秆还田,需要在采收时使用收割机将秸秆充分粉碎后撒还田间。翻耕耙田时,将田间大粒土块粉碎,废弃薄膜、滴灌带等收集带离田间集中处理,确保田间整地结束后保持土壤“平、松、碎、净、墒”的良好状态。
3.2种植密度
在玉米轻简省力化栽培模式中,推荐使用间套作方式,既可以高效利用单位栽培面积,还可以有效的提升种植效益。常见的间套种模式有;马铃薯-玉米、小麦-玉米、玉米-大豆等三种。栽培密度分别为;马铃薯-玉米垄宽设置为200cm,玉米行距为40cm、株距为25~27cm,马铃薯行距为40cm、株距为25cm;小麦-玉米垄宽设置为150cm,玉米行距为40cm、株距为25~27cm,小麦播种幅宽为50cm;玉米-大豆垄宽设置为180~200cm,玉米行距为40cm、株距为25~27cm,大豆行距为40cm、单穴株距为20~25cm,单个种植穴中保留大豆2株。
3.3移栽时间
玉米幼苗移栽最佳时期为二叶一心时,此阶段移栽后缓苗时间较短、成活率水平高,返青期较短,植株生长健壮。此阶段移栽时可以采取定向移栽方式,可以显著的提升光照利用率水平。在玉米幼苗二叶期移栽时,定向效果较差;幼苗生长至三~四叶期时,幼苗过大,成活率较低;进入五叶期后移栽时会出现僵苗,注重控制移栽时间。
3.4移栽方式
移栽前将玉米苗床中的幼苗依照长势、大小进行分类,定植时将生长势较为一致的玉米幼苗定植在同一块田间,便于集中管理。定向移栽需要将玉米幼苗依照第二叶片的生长方向进行垂直指向大小行,确保定植后玉米叶片生长时不相互拥挤,不影响后续的光照资源照射,提升群体优势。镇雄县玉米移栽一般为南北开厢,东西走向,当种植地块紧挨公路,建议种植行向与公路呈现垂直角度。当地块处于顺湾时,种植行向应当便于排水灌溉为主要目标。当地块为缓坡地带,种植行向应当与缓坡垂直,便于保水保肥、地膜的覆盖。
4田间管理
4.1施肥技术
为了提升管理的便利性,提现轻间省力栽培,镇雄县对当地的土壤肥力基础进行测定,通过测土配方技术在底肥阶段,一次性施足,避免后续追肥,减少用工及废料投入。在玉米幼苗移栽期间,采取种肥施入的方式,每亩施入充分腐熟农家肥1500kg、氮磷钾复合肥(20∶10∶10)或(17∶8∶10)控释肥60kg,将肥料混合均匀后施入施入幼苗下方,与幼苗根系间距为3~5cm,避免造成幼苗烧苗。
4.2化学除草
在玉米移栽后的3d内进行田间化学除草,在施药过程中,采取定向喷雾的方式,避免药液接触到了玉米幼苗,造成玉米幼苗药害,影响长势。化学药剂除草使用50%乙草胺乳油2000倍液进行地面喷雾,喷雾时田间土壤保持湿润,可以起到较好的封闭除草效果。
4.3覆盖地膜
轻简省力栽培条件下,覆盖地膜建议使用全生物降解地膜,地膜宽度为80~90cm,降解地膜具有较强的生态安全性,也可以起到省工效果。玉米幼苗移栽后,单行移栽结束后立即覆盖地膜,将幼苗引苗孔及地膜边缘使用土壤密封严实。引苗时,将地膜上方对准玉米幼苗,将地膜撕开一个小口,手深进去后,将玉米幼苗叶片拉出地膜外,将叶片不定向的进行整理为定向,操作要轻,避免损伤幼苗。地膜的覆盖,可以起到较好的保水、保肥、保温性能,减少田间杂草的生长,从而促使田间玉米高产稳产。
4.4水分管理
在玉米生长苗期、拔节前期,需要确保土壤相对湿度为70%左右,促进根系快速生长。当玉米进入大喇叭口期、抽穗开花期、灌浆期,需要确保土壤含水量为70%~80%之间,促进玉米植株的吸水利用率,提升长势。在玉米生长发育后期时,田间土壤不可过于干旱,避免玉米植株出现早衰,提升产量。浇水可以采取水肥一体化膜下滴灌、或膜下灌溉的方式。
4.5防止玉米倒伏
玉米防倒伏可采取两种方式,分别为物理防倒伏、化控防倒伏。物理防倒伏在玉米大喇叭口期,可以结合中耕、培土处理方式,促进玉米根系的生长,增强抗倒伏效果,同时还可以减少田间杂草的发生。化控方式是指借助化学药剂矮壮素或多效唑的影响,在玉米前期植株生长过旺、中后期玉米茎节过长等阶段,使用50%矮壮素水剂1000~1500倍液,于晴朗无风的晴天喷施至玉米上部叶片,用于控制玉米节间生长、提升玉米抗倒伏的效果。喷施矮壮素时需要注意,不可于其他化学药剂混合使用,控制喷施浓度,不可过量使用,造成植株生长缓慢或停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