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目前我国每年需要的大豆产品质量约为850万吨。尽管我国大豆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单产却逐年降低。在此背景下,要想确保大豆的产量和品质,就需要改变种植模式,采取科学合理的种植技术。在大豆种植过程中,土壤是最为关键的因素。
1定义
土壤生物学障碍是指在自然或农田生态系统中,植物与土壤的相互作用导致土壤生物种群发生不利于某种植物生长和发育的现象。连作障碍是土壤生物学障碍的主要表现之一。连作使土壤中的有害微生物数量增加,土传病虫害发生程度加重,引起土壤微生物种群和数量产生变化。此外,土壤生物学障碍因素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也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连作障碍可造成大豆、花生以及蔬菜等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下降。
2大豆耕地土壤障碍
2.1土壤板结
在进行大豆种植时,土壤板结是导致大豆减产的重要原因之一。原因有:一是土质问题。我国北方地区大多以黑土地为主,土地本身就具有肥力高、水分足的特点,土壤板结情况相对较少,南方地区则不同,南方地区多雨,土壤表层容易形成积水,当积水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出现板结问题。二是耕作不当问题。在大豆种植过程中过于依赖机械,不进行人工翻土,或者机械翻土时不翻松土壤,这都会导致土壤板结。三是施肥不当问题。只使用化肥或化肥用量过大都会导致土壤板结问题。
处理方法:
1应科学合理地进行大豆种植,播种时要使用深度适中、分布均匀的种子,这样能够有效避免种子不均匀所造成的土壤板结问题。
2不要重施有机肥或化肥,施用不当也会导致土壤板结。
3选择合理的种植模式,如果作物是玉米,可以采取传统的垄作模式,如果作物是蔬菜或果树等,可以采用垄上栽培模式,如果作物是小麦、谷子等,可以采用垄沟栽培模式,如果作物是棉花,可以采用垄上直播或垄上移栽模式等。
2.2土壤盐分危害
土壤盐碱化是在自然和人为的因素作用下,土壤中的盐分不断累积而引起的土壤性质恶化现象。在我国华北平原地区发生最为严重。东部地区大部分采用大型机械作业,耕地面积比较大,如果不注意合理施肥、灌溉和耕作等,就容易出现土壤板结、肥力下降等问题。
防治方法:
1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进行解决,尽量少用化肥,尤其是氮肥和钾肥等化学肥料,施用化肥时要注意与有机肥配合施用,这样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大豆产量和质量。
2尽量避免大水漫灌或长期大水漫灌的情况发生。目前我国大多数地区都存在水资源严重不足的问题。要尽量选择微灌、滴灌等新型灌溉方式,这样可以有效减少水资源浪费,还可以减少水分蒸发和提高水分利用率。还可以采用膜下滴灌技术来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2.3土壤酸化
由于长期大量使用化学肥料,土壤的pH值下降,土壤中的酸性物质增加,出现土壤板结和板结化现象。当前,我国大豆种植过程中的土壤酸化现象较为严重。
2.4土壤微生物活性降低
主要是长期施用化肥,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减少,微生物活性下降,土壤肥力降低。大豆耕地土壤的有机质、有效氮、速效磷、速效钾以及有机质含量都会对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产生影响。当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低于3%、有效氮含量低于10%或有效磷含量低于3%时,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就会受到影响。
在大豆耕地种植过程中,必须要及时增施有机肥,采用秸秆还田和深翻耕作技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还需要在大豆耕地种植过程中采取科学合理的耕作技术,避免对大豆造成不良影响,要结合大豆的生长特性,采取相应措施加强对大豆的田间管理,确保其产量和质量。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土壤障碍所导致的大豆减产和质量下降。
3对策分析
3.1深耕深翻,深松深翻
1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的有效措施。可以使土壤疏松,孔隙度增加,含水量增加,提高土壤通透性和保水性,土壤中的气体、水分和养分释放更多,更有利于大豆根系的生长。同时,深耕深翻可以将表层熟化、腐熟的有机物翻到深层,为根系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深耕深翻对大豆的增产效果明显。
2可使大豆根系向深层延伸,向周围扩展,从而增加根系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范围。可以打破犁底层,促进大豆根系下扎和深扎,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能力,深松深翻能增加耕层的厚度和广度,有效避免浅层土壤板结。深松深翻深度一般可达到20cm左右。当大豆耕地土壤有板结现象时,需要及时进行翻耕处理,翻耕时需要将肥料与土壤充分混合均匀。当大豆耕地出现严重的积水问题时,需要及时排水处理等。
3.2增施有机肥
在进行大豆种植时,必须要增加有机肥的施用量。在东北地区,每亩地平均每年需要施用有机肥3~4吨,还需要对秸秆进行还田处理,确保秸秆还田数量充足。也要积极推广有机肥种植模式,改变传统的施肥模式,来提高土壤肥力和改善土壤结构,进而提高大豆产量。
3.3秸秆还田
大豆种植过程中,秸秆是不可缺少的重要肥料之一,秸秆可以将养分还田,增加土壤中的养分,大大提高大豆产量。应积极推广秸秆还田技术,秸秆还田处理可以使土壤中的有机物质返回到土壤中,从而提升土壤肥力。秸秆还田还可以有效防止土壤板结、盐渍化等问题出现,要积极推广秸秆还田技术,从而有效提高耕地土壤质量,促进大豆产量和质量得到提高。
3.4科学合理的耕作制度
大豆是一种喜光、耐旱的作物,种植时需选择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的地区,并采用科学合理的耕作制度以改善土壤结构。加强中耕管理,提高土壤透气性,避免有害物质积累。实施合理轮作制度,防止土壤养分流失,注意避免重茬和迎茬。大豆生长需要适宜的温度和土壤水分,我国北方和南方气候差异大,特别是东北地区季节气候变化显著,影响大豆根系发育和植株生长。大豆是耐盐作物,但土壤盐分过高会抑制其根系生长。通过与非豆科作物如水稻、小麦、玉米等轮作,可缓解土壤障碍。大豆根瘤菌能固定空气中的氮,促进生长,与其他作物间作时要保证适当距离。种植绿肥或与大豆轮作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形成生物固氮良性循环,缓解氮缺乏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