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松针锈病
病原及发生规律
黄檗鞘锈菌是诱发该病的主要病原菌,8~9月份病菌冬孢子萌发之后形成担孢子,颜色为白色,分布在叶面上,通过气流引发传播,并经过油松松针气孔造成侵入,通过菌丝体的形式积留于松针当中越冬。性孢子器在第二年4月份这段时间形成,锈孢子器5月份产生,并在6月份飞散,对黄檗造成侵染,通过反复多次侵染之后成为冬孢子堆。5~9a生的油松苗木感病较重,且树冠上部要轻于下部。
防治方法
①油松栽植过程当中应当远离黄檗林,距离应当超过2km。
②栽植之前详细地进行调查研究,栽植地块不可选择在黄檗较多的地块, 同时在开展松土除草工作过程中,或者运用除莠剂,将黄檗等转主寄主清除掉。
③ 化学防治方面,可喷洒0.3~0.5波美度放入石硫合剂,也可喷洒波尔多液、粉秀宁或者敌锈钠,间隔7d喷施一次, 持续应用3次即可。
松针落叶病
2油松落针病
病原及发生规律
松针散斑壳菌是引发该病的主要病原,病叶部位上的病菌以菌丝体形式进行越冬。春季3~4月份出现子囊盘,在降雨条件下吸水之后逐渐膨胀将其中的子囊孢子散发出来,借助气流引发传播,经松针气孔侵入引发病害,降雨多、湿度大的条件下,病害较为严重。
防治方法
①选择具有较好排水性的地块作为苗圃,充分落实各项管理措施,为苗木生长创造有利条件,提高苗木病害抵抗能力。将病叶全面清除,有助于减少病害传播。
②子囊孢子散发时期,利用900倍液代森锰锌进行喷施,也可喷施1:1:100的波尔多液,间隔10d喷施一次, 一般持续应用3次即可。
疱锈病
3油松疱锈病
病原及发生规律
该病病原为栅锈科、柱锈属。性孢子器在4月份出现在树干上,进入5月份之后产生春孢子器,并将其中的春孢子陆续释放出来,对马先蒿叶首先造成侵入,同时形成夏孢子堆,持续造成侵染。冬孢子柱一般在9月份出现,其成熟之后,会有很多担子孢子被释放出来,并侵入油松,通过菌丝形式越冬。幼龄阶段的油松发病率较高。
防治方法
①将松幼林周围的马先蒿及时清除掉,减少病菌扩散几率。
② 6~9月份这段时间,间隔10d运用1%的波尔多液进行喷施,对于苗木能够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减少感染几率。
4松栎锈病
病原及发生规律
松栎柱锈菌是引发该病的主要病原,病菌常常通过菌丝的形式在癭瘤当中越冬,能够多年存活。性孢子器于1月份左右产生于癭瘤裂缝当中,春孢器在4月份出现在下层组织内,将树皮裂缝给突破,成熟之后发生破裂,将其中的春孢子散发出来,通过气流向栎类叶片传播造成侵害。夏孢子堆约5~6月份产生于间栎类叶背处,持续造成侵染,30日之后,有柱状冬孢子堆出现颜色为褐色。担子孢子在9月份由于冬孢子萌发而出现,通过气流向松树进行侵害,并在2~3a有瘿瘤出现,气温相对较低,湿度较大的区域,病害发生较重。
防治方法
不可在病害发生较重的区域,营造松栎混交林。及时对成林之后的油松开展修剪工作,提高通风透光性,并在抚育工作实施过程当中,将病枝剪除,把病害发生较重的树采伐掉,减少病害的传播。发病幼林可喷65%可湿性福美铁或福美锌1:300倍液,或65%代森锌500倍液进行防治,间隔7d天喷施1次。
油松毛虫
5油松毛虫
生活习性
每年发生一代,3~4龄幼虫进入10月份之后,潜藏在树皮裂缝以及落叶当中越冬,第2年春季3月份开始为害,老熟幼虫一般在6月份左右出现,并在土块以及枯枝落叶中结茧化蛹,蛹期一般在15天左右,到7月份开始羽化,发展成成虫。幼虫阶段的油松毛虫时常群集在一起,并吐丝下垂,2龄油松毛虫之后引发分散性危害。
防治方法
①采用针阔混交进行造林,并将封山育林工作充分做好,把遭受危害的虫枝以及枯枝落叶全面清除,移出林外进行销毁。虫茧可通过人工方式将其清除掉,也可利用人工大量捕捉幼虫,减少虫源数量。
②林间悬挂黑光灯来诱杀羽化盛期阶段的成虫,减少害虫产卵量,对于控制和减少虫害带来的危害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③幼虫阶段选择2%的安得利粉剂进行喷粉防治,也可喷施25%的灭幼脲,可以使成虫与蛹发生畸形,无法交尾产卵,防治效果较好。
④利用天敌进行防治,害虫卵期阶段可以释放赤眼蜂进行防治,能够达到80%以上的寄生率。幼虫阶段喷施苏云金杆菌或者松毛虫杆菌,一般按照1亿孢子/毫升控制含菌量,这样能够起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6松梢螟
生活习性
每年发生一代,通过幼虫形式潜藏在枝条内越冬,化蛹时间为6月份,并在此期羽化成成虫。白天嫩梢部位的成虫从静止状态,羽化时间集中在午后到深夜这段时间,一般在油松针叶基部或者缝隙处产卵, 幼虫常常蛀食油松松梢表皮与韧皮部,3龄幼虫会蛀食木质部,造成很多流脂出现在松梢表面,慢慢变黄并枯死。
防治方法
①认真落实各项幼林抚育措施,有利于幼林的及时郁闭,修剪过程当中,保持切口平整,短留茬,减少伤口数量以及害虫产卵。冬季通过人工手段集中清理干枯的枝梢与虫果,减少害虫数量。
②由于松梢螟成虫具有趋光的习性,可运用高压汞灯或者黑光灯来进行诱杀。
③幼虫孵化期运用1000倍液50%的杀松螟喷施防治,也可利用2000倍液30%的桃小灵喷施防治,还可运用1500倍液50%的辛硫磷喷施防治,以上这些药剂交替应用,每7d天喷施1次,直至害虫得到有效控制。
松纵坑切梢小蠹
7松纵坑切梢小蠹
生活习性
这种害虫每年发生一代,主要以成虫的形式潜藏在油松嫩梢当中越冬,进入春季4月份之后开始产卵,幼虫孵化期为5月份,之后开始化蛹并形成成虫,越冬成虫春季4月份开始飞出并对新伐倒的衰弱树木造成危害。
防治方法
①重视对林区松纵坑切梢小蠹等钻蛀性害虫的观察,及时了解与掌握害虫的发生情况。
②造林过程当中重视针阔混交,并落实各项抚育管理措施,把林中的风折木、衰弱木全部清除。
③如果是害虫新发地,害虫较为集中,可对剥下的树皮以及枝栖梢头进行烧灼,减少害虫数量。
④全面清除被害木的基础上,于春季3~4月份合理设置饵木, 到6月份之后,将树皮剥下,集中销毁,能够起到较好的杀虫作用。
⑤如果林区周围具有充足水源,可将原木浸水,有效杀灭其中潜藏的害虫。
8油松球果小卷蛾
生活习性
一般每年发生一代,主要以蛹的形式进行越冬, 进入春季4月份之后产生成虫,到5月份害虫数量最多。虫卵一般产在前一年油松球果上,也有的在油松枝叶和嫩梢上。老熟幼虫在6月份出现,并具有吐丝下坠的习性,潜藏于树冠下的杂草落叶中结茧化蛹。这种害虫在1900m海拔高度以上的松林中一般不会出现,主要对山中下部油松造成危害,纯林和混交林相比发生率较高。
防治方法
①造林过程当中应重视针阔混交,同时应有效提升林分郁闭度,做好林木抚育松土工作,翻出土壤当中的越冬茧将其冻死,控制与减少害虫虫口数量。出现幼虫后,通过人工手段将虫果全面清除,也有助于减少害虫危害。
②害虫卵期用150倍液50%的杀螟松喷施防治,也可用100倍液20%的益果乳油喷施防治,可以起到较好的防治效果。针对于越冬幼虫或者孵化第一代幼虫盛期阶段,运用3000倍液20%的速灭杀酊来喷施防治,也可喷施2000倍液5%的来福灵,这些药剂对于防治幼虫效果较好。
③由于油松球果小卷蛾成虫具有趋光习性,还可运用黑光灯进行诱杀。
松黄叶蜂
9松黄叶蜂
生活习性
每年发生一代,主要以卵的形式越冬。第2年春季4月份左右孵化出幼虫,到5月份之后开始为害,老熟幼虫一般在6月份出现,化蛹期为9月份,成虫羽化产卵时间在十月份。幼虫危害时首先啃食油松针叶的顶部,之后再对针叶周围进行啃食,中部残留。3龄后的幼虫会对油松针叶整个造成侵害,老熟的幼虫多分散出现,浅藏于树冠下部的枯枝落叶当中结茧化蛹。
防治方法
①营造针阔混交林,并将各项服务管理措施充分落到实处,确保林木的正常生长。考虑到害虫幼虫期具有群集性的特点,可在此期通过人工手段进行全面捕杀。
② 4~5月份运用300倍液20%的乐果乳油喷施防治,也可用50%的滴滴味乳油喷施防治,药剂交替应用,间隔7d天喷施1次,直至害虫得以有效控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