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马铃薯晚疫病
病原通过菌丝体在马铃薯块茎中越冬,种薯是主要的初侵染源。病残组织和自生苗也可成为初侵染源。病原通过土壤水分扩散,在病薯和健康薯上繁殖。耕作可将病原传到地表,雨水溅到植株下部叶片上,形成中心病株。病原在附近植株的下部叶片进行侵染,逐渐形成发病中心。病原菌落在地面,随雨水或灌溉水进入土中,从伤口、皮孔或芽眼侵入危害块茎。初期叶片出现水渍状斑点,逐渐扩大为暗绿色圆形或椭圆形病斑。病斑边缘具黄绿色晕圈。病情发展,病斑扩大,叶片变黄、枯萎、脱落。病菌沿茎部向上扩展,形成褐色条斑。严重时,茎部病斑环绕,导致植株倒伏。块茎表面出现褐色小斑点,逐渐扩大为不规则形病斑。病斑凹陷,病部皮层破裂,露出褐色病变组织。病情严重时,病斑可连接成片,导致块茎腐烂。
发病初期开始喷洒72%克露或克霜氰或霜霸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900~1000倍液、90%三乙磷酸铝可湿性粉剂400倍液、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0%琥·乙磷铝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间隔7~14天使用一次,连续使用2~3次,用药量控制在30~50kg/667m2。
2 马铃薯环腐病
马铃薯环腐病由土壤中的革兰氏阴性细菌引起,如假单胞菌属或软腐菌属。这些细菌在湿润和热的条件下活性增强,土壤条件如有机质含量、pH值和肥料使用也影响病害。病发初期,根部水肿,随后变棕或黑并腐烂。茎基部软腐,表面变黑,内部组织变褐,散发腐烂臭味。叶片萎蔫,变黄绿色,严重时植株死亡。块茎表面出现棕色或黑色病斑,内部腐烂,形成环状病斑,即环腐病。
防控马铃薯环腐病主要在播种前进行药剂处理。播种前每100kg种薯用75%敌克松可溶性粉剂280g加适量干细土拌种,或用36%甲基托布津悬浮剂800倍液浸种薯,或用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薯,均有一定防治效果。
3 马铃薯疮痂病
马铃薯疮痂病是一种由细菌病原体引起的病害,对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疮痂病病菌在大多数马铃薯生长的土壤里潜伏,可永久存活。病菌通过土壤、种薯、伤口、气孔等途径进入马铃薯植株。在土壤干燥、通气性好、中性或碱性的地块易发病。块茎表面发生褐色模糊的大如针尖的凸起。进一步发展增大,淡褐色消失,患病组织硬结。病斑之下栓皮细胞大量产生,最后产生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疮痂状硬斑。地上部分无明显症状,但薯块表面出现疮痂状病斑。
马铃薯疮痂病没有特效药物,发生流行之后,应该立即将患病植株拔除。要避免施用碱性肥料,多施酸性肥料和有机肥,不要用带病薯块和植株沤肥。也可以选用现成的营养齐全的有机无机生物复混专用肥。一般氮磷钾含量在30~40%,有机质含量10~20%,氨基酸10%,腐植酸8~15%,专用有效生物菌大于0.2亿/g。播前用40%福尔马林120倍液浸种4分钟。
4 马铃薯地下害虫
马铃薯地下害虫主要有蝼蛄、地老虎、金龟子和蛴螬。蝼蛄成虫约30mm,暗褐色,危害地下茎和块茎。地老虎幼虫圆柱形,头部暗褐色,腹部绿或黄绿色,主要危害幼苗,咬断植株,造成叶片缺损。蛴螬体长约15mm,暗褐色,头部小,触角念珠状,主要危害地下茎和块茎,造成褐色斑点。
对于马铃薯地下害虫推荐使用50%辛硫磷、50%对硫磷或20%异柳磷药剂与水和种子按1:30:400~500的比例拌种;用25%辛硫磷胶囊剂或25%对硫磷胶囊剂等有机磷药剂或使用种子重量2%的35%克百威种衣剂包衣。或者使用25%对硫磷或辛硫磷胶囊剂150~200g拌谷子等饵料5kg,或50%对硫磷、50%辛硫磷乳油50~100g拌饵料3~4kg,撒于种沟中[3]。
5 马铃薯蚜虫
马铃薯蚜虫成虫体长1.5~2mm,椭圆形,体色多样,触角丝状,分5节,翅型分有翅和无翅两种。蚜虫繁殖迅速,一年可产10~15代,常聚集在植物幼嫩部位,如芽、叶、花、果实等。它们传播植物病毒,吸取植物汁液,导致植物生长受阻、叶片卷曲皱缩、植株矮小,严重时植物黄化。蚜虫分泌蜜露,吸引蚂蚁等天敌,间接危害植物。
马铃薯蚜虫推荐使用50%辟蚜雾可溶性粉剂2000倍、2.5%溴氰菊酯乳油3000倍、20%杀灭菊酯乳汕4000倍、10%的氰苯醚酯乳油5000倍、10%氯氰菊酯乳油4000倍、10%多来宝悬浮剂2500倍、50%灭蚜松乳油1500倍、21%菊马合剂乳油4000倍等,交替喷雾防止每间隔7~10次胚胎使用一次,必要时使用1~2次,每亩用药量控制在30~40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