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常见病虫害
条锈病由真菌引起,主要通过带有孢子的风传播病原体。该病在小麦叶片上形成黄色或橙色的长条形锈斑,严重时会导致叶片枯死。小麦在感染条锈病后会显著减少光合作用面积,影响籽粒的灌浆填充,进而导致产量和品质显著降低。
赤霉病由镰刀菌等真菌引起。此病通过接触的方式感染,尤其是当遭受机械损伤或昆虫侵害后,在小麦植株表面形成开放式创口,此时更容易感染。该病表现为小麦穗部颗粒变白并出现粉红色至橙色霉斑,严重时颗粒不饱满甚至不结实,不仅降低作物产量,并且可能产生有毒的真菌毒素(如赤霉烯酮),对人畜健康构成威胁。
麦蚜则是小麦种植中最常见的害虫之一,以飞行的形式转移至健康小麦植株,使用口器吸取植物汁液进行营养摄取,其危害表现为叶片上出现黄化、卷曲的症状,并可能传播植物病毒。该病感染较为严重时小麦生长缓慢或停滞,甚至整个植株死亡,而且其排泄的蜜露还可诱发烟草黑胫菌等继发性真菌生长,在叶片上形成黑色霉层,进一步阻碍光合作用。
2 化学防治
针对小麦条锈病的化学防治策略,农户可以采用丙环唑乳油或粉锈宁可湿性粉剂进行防治,当小麦条锈病的病叶率达到1%~2%时,应立即采取喷洒措施,使用上述药剂按推荐浓度配制药液进行全田喷洒。如果病情持续发展,需在初次喷洒后10天进行第二次喷药,以实现彻底控制病害蔓延。
赤霉病的化学防治需要农户对小麦穗部进行重点处理,可使用氟唑菌酰羟胺+丙环唑、丙唑·戊唑醇、丙硫菌唑+戊唑醇、氰烯·戊唑醇、戊唑·百菌清等药剂配水30~40千克均匀喷雾。为增强防控效果,农户在首次喷洒后5~7天应再次喷洒一次,加强对病菌的抑制并减少赤霉病所造成的损失。
对于麦蚜虫问题,实际防治中有多种化学药剂可供选择,农户可选择吡蚜酮、呋虫胺、啶虫脒等药剂,与30~40千克水混合使用也能有效防治蚜虫。
此外,在实施以上化学防治方法时,农户应严格遵循农药使用说明书的指导原则,注意安全间隔期和用药次数限制,正确合理地使用化学农药,高效控制病虫害的同时,又能保证作物安全和生态环境。
3 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
生物防治就是利用一种生物对付另外一种生物的方法。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利用昆虫病原真菌如绿僵菌、白僵菌等,它们能有效感染并杀死害虫。例如,在面临麦蚜危害时,农户可将这些微生物制剂按照推荐的比例稀释后喷洒在受影响的小麦植株上,同时放养捕食性天敌如瓢虫、蜘蛛等,以减少蚜虫数量。
物理防治指的是利用非化学手段直接防治病虫害,农户可安装黄色粘板吸引并粘住麦蚜和其他多种飞行性害虫,将其均匀分布于田间,定期检查与更换以保持其有效性。针对小麦条锈病和赤霉病等真菌性疾病,农户可尝试使用紫外线灯具进行夜间照射,这种方式也被证实能够抑制某些植物病原菌的生长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