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林业育苗培育技术
1.1合理选取育苗地
要促进林木产业的高品质发展,就必须在苗木和栽培环节上,选好苗木基地。在选择种苗地点时,要以当地的地质和生态因子为基础,要注意土壤营养状况,并要保证种苗地点的排水良好,地形平整,便于运输。以上几个方面的要素,直接影响着林木产品从种子到生长到上市的过程。苗圃要有足够的阳光,避免受风暴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在选择苗圃的过程中,应该聘请有多年相关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员对苗圃进行实地考察,通过调查比较,选择综合素质最佳的苗圃。由于苗圃的土壤状况尚有一定的缺陷,因此必须对其进行改善。由于有些区域属于半干燥气候区,容易发生干旱问题,所以在进行种植前,要先松土,加大有机肥的用量,并做好浇水,保证土壤水分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该指数应符合所培养幼苗的特定生长指数。通过选择合适的苗圃,可有效提高苗木的存活率。通常来说,在选定种苗栽培区域时,就需要对该区域的土质、气候等环境条件进行比较详细的研究,并结合地区的实际应用环境与气候等特点,确定适合培养单苗的土壤类型,并选取科学的生产管理制度与控制技术措施,以此来提升种苗栽培环节的整体生产经营管理水平。首先要根据种植区域的土地状况,在种植区域要有较好的排水和灌溉体系,并要留意地形的变化。地势较低的地区,对幼苗的生长越有利。此外,在需要有充足阳光的苗床上,应注意大风对幼苗生长的作用,可通过适当增加水分、施肥等措施来保护幼苗。另外,还对育苗地进行了土壤质量的改善,使育苗地的土壤质量得到了提高,苗木的存活率得到了提高。其次,要看交通的便利程度。森林建设项目与单纯的绿化项目不一样,要进行比较,就需要从整体上进行比较。在新时期,实现经济和生态的双重目标,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与此同时,在林业建设工程周边路段,还应该具备一定的交通运输基本条件,这不仅可降低培育苗木货物运输的成本,也可对人工投资量和育苗难度进行合理控制[2]。最后,林业工程师还要对种植区进行合理的土地整理,对土地进行合理整理,并使用旋耕机等设备,使土壤变得松散,为幼苗的成长和繁殖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要高效清除育苗地产生的杂草、碎石和生活废物等异物,在进行翻土时,其深度应不小于25cm,至于具体的独苗下种深度,可以依据独苗产品的类型来加以调节。
1.2选择苗种
在选择完一个良好的育苗基地之后,接下来就是对育苗进行筛选。在选购育苗时,需要考虑的几个关键问题的终极目的是要确保育苗的存活率,因此,首先要对种植育苗的生长发育特点、种植季节以及环保要求有一个了解,然后再与种植相结合,选定一个适合育苗的环境,对育苗生长的环境要求以及环境条件进行明确,以实现开展育苗措施的最佳效果。在森林造林的最初阶段,如果不注重对苗木的正确选择,苗木的存活率将难以得到提升,这不仅会对林业带来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而且还会浪费公司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1.3种子处理
种子的预处理是育苗中最基本的环节,直接关系到育苗的成活率。首先要选用好的种苗,以改善幼苗的品质为主。可以这么说,越是优质的种子,生长出来的嫩芽越壮,生长得就会更好。在选择种苗时,应优先选择高质量的种苗。在培养过程中,我们发现,母体植株本身质量的高低,与种子本身质量的高低呈正相关。种子选择好了,接下来就是准备工序。通过对种子进行催芽处理,可以有效促进种子萌发,并使其发芽[3]。在完成萌发后,需要对萌发的种子进行清洁和消毒,将含有细菌的种子去除。经催芽处理的种子,萌发速率比未经催芽的有较大的优越性,且具有较高的抗病性和抗虫性。
1.4育苗土壤处理
针对高黏性土,采用人为的方法对其进行改良,使其达到最优。采用沙土与泥炭土混合,对酸性土进行灭菌,并在其基础上,采用泥炭灰与松树土混合,提高地力与保水性;采用植物灰与石灰等方法,对碱性土进行改良。此外,在栽植幼苗的培养与生长中,要做好对土壤的消毒,并且要在整地与栽植中对地下昆虫进行有效杀死,并采用硫酸亚铁喷射系统来抑制实验中致病细菌的生成,为育苗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
1.5播种
播种也是育苗工作中的一个关键步骤,播种时要结合播种区域的水分条件、土壤温度、空气温度、播种时节等因素,并综合某些区域的总体气候特点和播种地的气象情况,注意观察将来一段时间的天气情况,做好对天气情况的预测,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好播种的时机。另外,在种植的时候,也要调整好气温和土壤的温度。在半干旱区,要注意覆盖和导水的问题。若播种地周围的气温相对较低,还可加大施肥量。由于肥料在土壤中经过了酶的分解,可以保证种子在一定的条件下生长。最后还要做好播种田的灌溉工作。如果是遇到了强风或者温度比较高的情况,那就需要用到更多的水进行浇灌。
1.6施肥
充分的营养元素是幼苗成长的原动力,而施肥又是为幼苗提供足够营养元素的基本工作,所以要针对种子的不同发育时期进行科学施肥,调节施肥的次数和用量。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种苗类型,按照幼苗的生长发育需要,进行追肥或基肥的施用[4]。特别是在施底肥时,一般选择经充分发酵后的圈肥作为肥料,在施肥时尽量保持比例的合理性,使幼苗得到充足的养分。在施肥方面,也可以按照幼苗在不同时期的生长特点,有目的地选择钾肥、磷肥、氮肥等,以利于苗木的健康成长。
2 新时期移植造林技术
2.1科学选择造林时间
定植完毕后,选择适宜的时间进行植树。适宜的种植时期,要结合区域及气候特征来选择。例如,在我国北部,春季是育苗的适宜时间,3~4月份是育苗的适宜时间,而在南部,育苗的适宜时间则要早2~3个月。在这个发展期,幼苗处于发芽的状态,同时,周围的温度也在不断升高,因此,通过科技手段进行幼苗的移植,能够对造林绿化工程起到一个有力的保证作用,同时还能够提升幼苗的移植存活率。在移栽期间,若遇有突发恶劣天气,应采取主动、理性的对策,尽量减少其对苗木的危害。
2.2明确移植技术要点
为了使树种在移植之前能够快速适应新环境,就必须确保在插种过程中不对苗木的根、茎、枝、叶片造成损伤,以避免运输过程中的摩擦。另外,在移栽时,由于水分温度过高,也会引起树木蒸腾,因此,工作人员必须采用合适的浇水方法,改善林木对气候、土壤和水源的适应能力。同时,在育苗过程中,也要进行科学高效的灌溉。此外,此法操作简单方便,也能将幼苗优良的性状传递给后代,但对植树量的需求比较高。在樟松、云杉、侧柏等树种上的营林效果显著,采用不同的营林方式进行营林,不仅对种苗的经营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对营林的时机也有很大的影响。苗木移植技术可划分为苗木移植、繁殖移植、插条移植三大类。
2.3做好病虫害防治
林木移植后要做好病虫害的预防和控制工作,以确保林木的正常成长。由于疾病类型有很多种且很难控制,因此,做好防病工作,提高对幼苗的控制是十分重要的。与此同时,要高度关注对病虫害的监控工作,参照本地的病虫害在往年的具体发生状况,将各种监控工作和资料都做好,并按照病虫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选用药剂来进行病虫害的防治。与此同时,也要运用更多的病虫害防治技术,对病害进行防治,目前所采用的生物防治技术是一种很好的新兴技术,这种技术是运用自然界中的相生相克原理对病害进行防治,还可以采用生物性的药物,加大病害防治力度,从而提升病害防治效果。
2.4其他注意事项
首先就是保护,无论是在幼苗运送时期,还是在培育时期,都要尽量减少对幼苗的伤害,以免伤害到幼苗的根部,降低幼苗的成活率。其次,要标准化栽植,确保栽植过程中的各项工作都能做到一丝不苟,以确保幼苗的根茎和枝条的健康生长,防止人类的行为对树木的破坏。及时补水,保证幼苗的用水需要。最后,就是对森林工作人员进行技能训练,要对他们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进行全方位的提高,使他们可以熟练掌握育苗的相关技术,从而可以在遇到任何紧急状况时随机应变,保证苗木的正常生长。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对森林的监管,在移植绿化工程结束之后,可以使用现代化的方法来对森林资源展开实时监测和管理,这样才能更加完整地了解到林木的成长情况,并将可能存在的隐患和威胁消除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