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种子世界编辑部官方网站!
种子世界编辑部
Cultivation techniques
栽培技术
栽培技术 您的位置: 首页 > 栽培技术
优质小麦高产种植技术方法
2024-06-24编辑:作者:邢春雷来源:本站网 返回列表

在小麦种植活动中,种植人员应在全面考量整体质量的基础上,提升小麦产量,满足其高产稳产的基本要求。部分种植人员过于追求产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麦产品的质量。因此,在种植过程中,需进一步优化田间种植技术,提高小麦整体产量。应利用病虫害绿色防控理念,推动小麦种植可持续进步。

选址整地

相比于其他农作物,小麦对种植环境的要求较高,在种植过程中,需利用集中管理理念,增加小麦的种植效益。在种植前,种植人员需开展科学有效的土壤处理,确保种植区域内部通风良好,使小麦植株能在生长过程中获得充足的养分,种植人员需运用现代化机械设备,开展整地工作,避免土壤中留存的害虫虫卵对植株后续生长产生不利影响。在种植区域选择过程中,可以利用作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提高土壤整体肥力,降低病虫害的危害程度。例如,种植人员应将小麦与玉米作物进行间种,在植株收获后,将玉米秸秆粉碎添加至土壤中,提高土壤整体肥力,降低病虫害的影响。

收拾收拾.jpg

一方面,为获得良好的整地效果,种植人员要在进一步考量所种作物特点的基础上,选用科学合理的农业设备完成种植活动。在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中,农业技术与农机设备之间的联系较为紧密。种植人员需在技术应用与设备研发过程中,发挥自身优势,建立完善的技术迭代路线,明确当前地域最适宜的整地时间以及技术应用方式。例如,应使用现代化农业机械,进一步控制翻耕深度。一般情况下,小麦的最佳翻耕深度为25~30厘米。种植人员应使用信息化技术将翻耕深度固定在此范围内,保证土壤整体疏松度,为后续种植活动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在翻耕工作结束后,可以在种植活动开展前完成2~3次旋耕,确保土壤处于良好种植状态,降低病虫害的影响。此外,为增强田间管理效果,种植人员可以使用卫星遥感技术开展土地规划,依据地理信息系统中的数据完成种植区域地势以及地形的分析,为后续机械化整地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另一方面,小麦对光照的要求较高,充足的光照有利于植株内部叶绿体的转化,使其能长期处于良好生长状态,确保小麦颗粒整体较为饱满。基于此,种植人员可以在小麦田间种植管理过程中,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及时开展光照调控,使其能满足小麦的生长要求。

品种选择

为实现小麦高产稳产的目标,种植人员应科学选择小麦品种,在保证小麦产量的同时,按照当前地区的温度、光照、病虫害历史数据等,选择抗逆性较强的小麦品种。如果种植人员购买的种子质量不高,则必然会对整体产量以及种植效益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购买时,需到正规的商店选择合适的种子。此外,在传统的小麦选种活动中,大部分种植人员由于受到农业信息匮乏以及自身教育水平的影响,对当前种子市场实际情况缺乏了解,无法实时获得最新的小麦品种情况,这使得该区域的农业种植依旧使用原有较为落后的种子,无法实现种植水平以及种植效益的提升。针对此种情况,种植人员需运用网络信息技术,获取最新的种植信息,直接在网络平台完成小麦种子的对比工作,从品种的环境适应程度、病虫害抵抗能力以及产量等多方面开展分析,选择合适的小麦品种。

该新型小麦品种,蛋白质含量在13%~14%之间,2021~22年度的种植试验亩产为652.1千克,相比于济麦22增产7%左右,具有抗热风、抗干旱能力强的优势。种植人员可以在全面分析该地区土壤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实施测土施肥工作,开展规模化种植、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工作,提高小麦种植质量,确保种植人员能获得良好种植效益。

种子处理

在选择好小麦种子后,种植人员应进一步优化小麦种子的处理工作,为后续病虫害绿色防控打下良好基础,加大小麦种子精选、晾晒、浸种催芽等工作的关注力度。精选主要是挑选种子,剔除其中的破损种子,保障后续种植质量。浸种本质上是指将种子浸泡于营养液中,激活小麦种子中的酶,缩短种子出芽期,使其能更好适应当前地区的种植环境。在具体处理时,应将其在消毒后放入50℃的温水中浸泡20分钟后,对其进行充分搅拌,再放入25~30℃的水中浸泡6~8小时。在浸泡后应使种子达到手摸不滑的程度。再将种子用湿纱布包裹,并在25~30℃的温度环境下进行催芽工作,当种子中有三分之二已经开始露白时便可进行播种活动。在此过程中,可以运用信息化技术完成种子处理检测,确保所用的种子能获得良好的种植效益。

啧啧啧.jpg

农田灌溉

为保证小麦种植效益,种植人员需在小麦播种结束后,全面分析植株的生长状态,按照具体的生长状态完成田间处理优化工作。对于农田灌溉而言,如果小麦植株的灌溉量较大,极有可能出现洪涝等严重问题。因此,种植人员要在分析当前土壤实际情况后,选择合适的灌溉方式。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喷灌、滴灌等灌溉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现代农业生产过程中,种植人员要分析各类灌溉技术,选择适合该区域的灌溉方式。在当前阶段,种植人员需在小麦种植区域内安装足够的传感器,实时分析种植区域内部情况。如果发现土壤内部出现缺水的情况,可以使用喷灌+管道灌溉的方式,确保其能处于良好生长状态。为获得良好的种植效益,在小麦播种前,需提前开展土壤灌溉管理,确保内部水分能满足小麦的生长需求,优化种植土壤性质。在小麦快速生长时期,要将农田灌溉管理作为工作重点,确保土壤整体含水量在70%~80%之间,如果其含水量在50%以下,则会对植株生长造成严重不利影响。与此同时,部分地区在冬小麦的种植工作中,要为其提供足够水分。为避免植株冻害问题的出现,种植人员应使用地下管道灌溉的方式。其中,要保证灌溉时的外界温度在3℃以上。此外,为提高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效果,应在田间管理过程中,依据当前区域实际情况,制定小麦灌溉间隔计划。一般情况下,小麦的灌溉间隔为30天,但由于受到种植区域风速、温度等参数的影响,需及时调整小麦灌溉技术,充分发挥信息化灌溉的价值。

肥料管理

为保证小麦能长期处于稳定生长状态中,种植人员要开展科学施肥,为其提供生长所需各类养分。在小麦播种前,种植人员要科学分析种植区域实际情况,调整各类肥料的比例。种植人员要按照钾肥10千克/亩、磷肥10千克/亩、氮肥15千克/亩、有机肥2000~2500千克/亩的比例完成基础施肥工作。在施肥工作结束后,要利用深耕的方式,使肥料能与土壤进一步融合,为后续播种以及植株生长打下坚实基础。为避免化学肥料污染等问题,要使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开展进一步分析,全面管控小麦的生长情况,种植人员要按照当前种植规范,落实化学肥料应用,并将实际用量记录在案。

在传统的肥料管理过程中,种植人员都是利用自身经验分析土壤内部实际营养情况,难以控制具体的化肥使用量,极易出现化肥用量过多或过少的情况,对农作物的生产造成不利影响,难以满足现代农业生产需要。因此,要有效运用遥感监测技术,明确该区域小麦作物的实际施肥需求,确保其能长期处于稳定生长状态中。在田地施肥过程中,种植经验较少的种植人员也能利用遥感监测数据分析小麦各生长阶段的实际情况,完成土壤肥料管理工作。在小麦的种植过程中,如果发现该种植区域较为干燥,应科学调控灌溉水量,确保其能正常生长。在次年的3~4月份,种植人员要依据当前种植区域内植株的实际情况,开展合理的追肥工作。为获得良好的种植效益,种植人员要严格管控肥料中氮元素以及磷元素的含量,避免小麦出现倒伏等问题。还应在田间管理过程中,利用无线网络技术,分析种植区域土壤水分、温度、肥力等情况,利用智能控制系统开展灌溉施肥等工作,获得良好管理效果。

此外,种植人员可以使用水肥一体化管理设备,将智能管理设备、数据采集设备、数据运算平台等进行有机结合,分析土壤内部实际情况,并有针对性地设置水肥施用计划。在该设备具体应用过程中,种植人员要依据当前灌溉数据,对化肥应用水量、pH值等进行自动管理,进一步增强化肥使用效果,优化种植区域整体环境。例如,在小麦抽穗期,该阶段为小麦种植的重要时期,种植人员应按照尿素5~10千克/亩、氮肥1.5~2千克/亩的用量标准进行追肥。

二维码公众号二维码
种子世界编辑部 电话:19990789788 座机:0451-82626294 邮箱:19990789800@163.com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革新街140号
Copyright © 2024-2029 ZZSJBJB.CN 种子世界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