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口增长和消费升级,国内玉米需求增加,对产量和品质要求更高。传统种植模式存在品种单一、病虫害等问题,限制了产量和效益。气候变化和资源压力也对玉米生产提出挑战。因此,发展高效种植技术和绿色防控措施是提升玉米生产效益、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将讨论玉米高效种植防治,涵盖品种选择、土壤管理、水肥调控、田间管理等关键技术,并提出防治策略。
1、种子的严选和准备
选择优良的玉米品种是高产稳产的关键。应选择经过审定、适应当地气候土壤、抗病虫害、耐旱涝的品种。根据用途,如饲料玉米,需选淀粉含量高、蛋白质适中、适口性好的品种。避免使用晚熟品种以免早霜影响,或早熟品种在高温下生长。播种前,处理种子以提高发芽率和整齐度,包括使用种子清选机或人工筛选,确保种子净度至少98%。播种前晾晒种子2~3天,提高活力。根据病虫害情况,选择合适的杀菌剂、杀虫剂拌种或包衣。种子浸泡药液6~8小时杀菌消毒,促进萌发。确定最佳播种期,一般土壤温度8~10℃时播种,播种深度4~5厘米,墒情差时适当加深。
2、科学选地
玉米适应性广,耐多种土壤,但选对种植地对提升产量和品质很重要。适合种植玉米的土壤包括碱性壤土、砂质壤土和壤土,这些土壤应具备良好的保水保肥能力、排水良好,pH值在6.0~7.5之间。选择肥沃、有机质含量高的地块有助于玉米生长。应选择地势平坦、土层深厚、不易积水的地区,便于机械化作业和管理。避免使用前茬为茄科作物的地块,以减少土传病害。整地时,深耕(不超过25厘米)和深松可改善土壤结构,提高通透性和保水保肥能力。对于贫瘠地块,施用有机肥和复合肥可改良土壤,满足玉米生长需求。整地应确保土壤细碎、平整,无大土块,利于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要结合深耕施入底肥,一般每亩地施用农家肥2000~2500千克,复合肥30千克,锌肥1千克,并与土壤充分混合,为玉米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
3、适时播种
播种前3天,种植人员需精选种子,排除劣质种子以确保种子质量,提升出苗率和整齐度。选择晴朗天气晾晒精选种子约2天,以增强种子透水性和活力,提高发芽率。同时,针对主要病虫害,应用杀菌剂和杀虫剂拌种,增强种子抗病虫能力。使用种衣剂包衣种子,形成保护膜,防治病虫害并促进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播种前,根据玉米种类合理规划播种时间:春玉米3月上旬,夏玉米6月上旬。夏玉米早播可避开高温干旱和病虫害高发期,有利于苗期生长,延长生育期,充分利用光温资源,提高产量。种植密度应根据品种特性、土壤肥力和预期产量确定。例如,早熟型玉米的播种密度最好为4000株/667m²,高抗逆型玉米的播种密度最好为4500株/667m²。现代化播种环境允许使用机械化设备提升效率,减少劳动强度。宽窄行种植(宽80cm,窄40cm)便于管理、机械化操作,如除草、施肥、灌溉,并提高光能利用率,促进玉米生长。深度,一般播种深度为4~5厘米,土壤墒情较差时可适当加深。
4、系统的水肥管理
玉米需水量大,科学的水肥管理至关重要。现代化种植中,水肥滴灌一体化技术结合灌溉与施肥,通过滴灌带精准输送到根部,减少肥料浪费,提高利用率。滴灌减少水分蒸发和渗漏,提高水资源效率,节省时间和劳动力。喷灌适用于平坦、水源充足地区,沟灌和畦灌适用于水源相对匮乏地区。管理过程中,根据玉米生长阶段需求,科学制定灌溉施肥方案,避免水肥浪费和环境污染。土壤墒情好时控制灌溉量,干旱天气增加灌溉次数。苗期控水促根系发育,适当追施氮肥;拔节期及时灌溉,追施氮肥和钾肥;抽穗期需水量大,及时灌溉,追施氮肥和磷肥;灌浆期保持土壤湿润,追施磷肥和钾肥,提高粒重和品质。
5、穗期管理
玉米穗期是生长和田间管理的关键阶段。管理上,需定期巡视田地,去除弱病株,保证植株健康。中耕除草1~2次,疏松土壤,提升透气保水性,促进根系发展。人工辅助授粉可提高结实率。追肥时,根据情况每亩施40千克氮肥,采用沟施或穴施,深施土壤中。保持土壤湿润,适时灌溉1~2次,避免干旱影响穗粒。施肥要分次进行,避免浪费和污染。灌溉有助于肥料溶解吸收,提高利用率。水肥管理应根据天气、土壤和植株状况灵活调整。
6、杂草管理
在杂草管理中,种植人员应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策略,结合农业、物理、生物和化学措施,有效控制杂草。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除草剂,并严格按说明操作,以免对玉米和环境造成伤害。农业防治包括合理轮作、避免连作以减少杂草基数,以及清除种子中的杂草种子。物理防治涉及早期中耕除草和地膜覆盖技术。化学除草剂是常用方法,具有快速高效的特点,主要分为苗前土壤封闭和苗后茎叶处理两种方式。具体实施时,每亩玉米田可混合施用2~3克的75%水分散粒剂(如异丙甲草胺)与150毫升的乙草胺乳油,防治期间可以均匀喷洒于地表,对土壤进行封闭。苗后茎叶除草指的是在玉米出苗后,杂草3~5叶期进行茎叶处理,可以有效防除阔叶杂草和禾本科杂草。每亩玉米田可施用100~120mL的3%烟嘧磺隆、7%硝磺草酮或20%莠去津合剂,使用期间均匀喷洒于杂草茎叶,避免喷洒到玉米叶面。另外,苗前封闭除草应在播种后进行,苗后茎叶除草应在杂草3~5叶期进行,并避免对后茬作物造成药害。逐渐加强除草效果监测,在管理中及时发现和处理除草效果不佳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