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肥灌溉是提高小麦产量和质量的关键技术。目标是减少水肥用量,以实现节水节肥。工作人员应控制施肥和灌水量,防止过量。节水有助于平衡麦田湿度,减少病菌和害虫,为病虫害防治打下基础。
1 科学选择抗旱品种
实施节水节肥栽培技术以提高小麦种植效率,关键在于科学的水肥管理。选择合适的抗旱小麦种子是首要任务。目前,已有多种强抗旱小麦品种,如济麦22、烟农19等,它们具有高成穗率和抗倒伏特性。种植者应根据GB/T21127—2007标准对种子进行抗旱性能鉴定,确保其符合节水和抗旱指标。同时,应考虑种植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选择适宜的抗旱品种,以降低栽培成本并提高产量。
2 利用创新耕作模式
深耕深松技术可提升土壤利用率和质量,减少小麦种植中的灌溉和施肥需求,同时提高产量。创新耕作模式,结合科学施肥和秸秆还田,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减少化肥使用。深耕深松还能改善土壤结构,增强蓄水能力,促进小麦根系发展,提高吸收性能,减少根系病害。
创新耕作模式涉及保护性耕地技术,尤其适用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通过免耕机和残渣处理等措施,该技术有助于秸秆还田,提升土壤肥力和水分,增强土壤和小麦的抗旱性,实现节水节肥的栽培目标,从而提高小麦的品质和产量。
3 水肥管理
在小麦栽培中,传统施肥方法是60%底肥和40%追肥。追肥在返青期进行,可能导致前期肥料过量和后期不足。采用节水节肥技术时,应调整施肥比例,前期底肥降至30%,追肥增至50%,以提高产量和质量。合理施肥应集中在灌浆期、拔节期和孕穗期,分两次施用营养液,促进穗粒数量增加。根据生长状况合理施肥,可降低成本并改善土壤肥力。灌溉时应选择节水工具,喷灌是优选,可均匀分布水分。使用地膜法提高土壤保水性,冬季前灌溉预防冻害,利用雪水降低水资源成本。拔节期需大量水,应结合储存雪水进行灌溉。
4小麦栽培季节管理
小麦栽培季节管理包括冬季和春季两个阶段。冬季管理重点是确保水分供应,通过灌溉增强抗旱性和防冻能力,同时调节地表温度帮助小麦越冬。在气温约3℃、种植密度高的情况下进行浇水,并以4cm深度松土后浇水。生长后期,适当追施氮肥以促进根系发育,确保幼苗越冬和快速生长至返青期,氮肥用量一般控制在300 kg/hm2。
春季小麦种植中,水肥管理至关重要。通过断根、深耕和划锄等措施,促进小麦快速返青,并施用尿素和氮肥。若小麦生长旺盛,可在拔节期追施氮肥,并适量喷洒磷酸二氢钾以提升生长品质。
5 加强田间管理水平
①小麦返青期管理
在小麦返青和抽穗期,种植者应松土、除杂草、增强土壤肥力,以促进根系生长。同时,需对小麦进行分类管理:对于生长过旺的麦苗,使用壮丰胺和水的混合液(比例600 mL/hm2对450 kg/hm2)喷洒以控制生长,预防倒伏;对于长势弱的麦苗,应适当追肥和灌溉;对于发育正常的中等面积麦田,可延后施肥灌溉,使用尿素和磷酸二铵。
②小麦成熟期管理
在小麦成熟期,工作人员应监控土壤湿度,选择无风天气进行灌溉。一般在孕穗期一次性浇足水后不再灌溉。同时,可结合灌溉进行施肥,使用尿素和磷酸二氢钾混合喷洒叶面,比例为3:750 kg/hm2。这两种施肥方法有助于提高小麦穗粒重和产量。通过精细化管理,合理安排施肥和灌溉,有效利用资源,可以达到优质高产节水节肥的目标。
6 病虫害防治技术
在种植小麦过程中,常见的虫害如蚜虫、地老虎和金针虫等可以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防治技术来控制。物理防治主要依赖诱光灯或毒饵等方法来消灭害虫。化学防治涉及使用农药,例如将2%敌百虫与水混合后喷洒在麦田中。选用化学药剂时,应确保其高效且低毒,以免对环境和小麦造成伤害。生物防治则是通过引入害虫天敌来控制害虫数量。对于叶枯病和白粉病,可以使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进行防治,每隔7小时喷洒一次。这些病虫害防治措施有助于减少病害的发生,确保小麦获得足够的营养,从而减少施肥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