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口增长,我国对粮食需求增加。红薯种植历史悠久,营养丰富,可作为主食和饲料,对畜牧业有重要支撑。然而,红薯种植面临问题。本文将探讨红薯高产栽培技术及应用,为农业技术发展提供建议。
1 选择优质品种
优质红薯种子对生命力和幼苗成活率至关重要,劣质种子易受病虫害影响。选择适合的高产优质品种是实现高效种植的关键。种苗品质要求高,需具备抗病虫害、抗旱和适应性,以提高成活率。不同品种的红薯在生物特性上存在差异,农户应参考国家推荐的优质品种,并综合考虑种植条件、土地灌溉和土壤肥力等因素,选择最适宜的品种。
2 选地和整地
实现红薯高产稳产需重视选地整地。地形、水资源、土壤肥力是关键因素,应选择地势高、土质疏松、水源充足且远离污染的地块。整地旨在提升土地平整性,清理前茬残留物,打碎大土块,确保土壤疏松平整,然后起垄。整地可清除杂草杂质,提高土壤渗透性和养分,满足红薯对氧气和肥料的需求。秋季应保水,春季应控水,翻耕深度要适宜,铺膜可提高土壤温度。选择合适的耕地机械,施用适量化肥和有机肥,规划操作方法和田间管理,以提高整地效果和效率。
3 春季栽培技术
春季播种红薯前,需整地并施用底肥,包括硫酸钾型复合肥和吡虫啉颗粒溶剂。建议3月中旬-4月上旬播种,以期早上市获得较好经济效益,同时注意霜冻害防治。霜期结束后,撤去棚膜助于结薯。
露地薄膜覆盖技术在整地后广泛使用,与大棚技术相似,包括起垄、铺设滴灌带、施用除草剂和杀虫剂。农户可采用栽苗覆膜法,用薄膜覆盖红薯幼苗八至十天。幼苗成活后,农户应根据气温变化适时开孔覆土。早春播种红薯虽有风险,但收益较高,农户需选择合适的管理方法。栽培模式多样,是否使用地膜覆盖技术应基于实际情况。机械栽培时,应注意低温,幼苗成活后施叶面肥促进生长。
4 夏季栽培技术
夏季种植红薯时,整地可混入小麦秸秆,采用高垄栽培并合理施肥。将农药与豆粕混合后播种,每平方千米施用450-750kg,以防治病虫害。夏季适宜播种红薯,农户需管理幼苗,适应高温高湿环境。控旺要根据降雨情况,蔓长30厘米轻控,50cm重控,70cm再轻控。施用叶面肥和磷酸二氢钾有助于控旺。日常管理中要排干积水,避免幼苗淹死,干旱时减少浇水和控旺次数。
5 田间管理
在上述工作完成后,就应开展田间管理工作。播种后7-10天,应检查红薯幼苗生长情况,及时调整以提升产量和品质。红薯长到一定阶段后,进行定苗,保留健康幼苗。由于环境恶化导致的干旱和洪涝,农户需提前准备应对策略。信息化技术在红薯栽培中得到广泛应用,通过智能水肥控制和分析土壤及自然条件,可预警自然灾害,减少损失。智能系统还能控制土壤湿度,决定灌溉需求,减少灌溉次数。农业信息化技术,包括传感和GPS定位,能有效监控红薯生长并及时提供反馈。
田间管理措施包括:清除红薯幼苗周围的杂草,使用化学或物理方法有效除草。红薯在幼苗期和成熟期对养分需求高,相关部门应研究制定科学的施肥和供水方案,减少外界因素对品质和产量的影响。灌溉频率应严格控制,根据土壤和气候条件科学安排,以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秋季是最佳采收期,气温低于15℃会影响生长,低于9℃可能导致冻害,需及时采收以保持品质和经济价值。霜降后采收时,避免损害表皮,便于贮藏和高价出售。
6 水肥管理
红薯生长发育速度取决于水分与养分。栽培时,农户依出苗期和气候变化排水,保持田间无积水。田间水分低于 60% 适当加大灌溉,超 80% 则适量排水。中耕除草可为红薯幼苗供水分,促根系发育,干旱时亦需补水。成活红薯幼苗需两次中耕,至薯蔓填垄,降对茎叶生长负面影响。为控茎叶生长速度,农户提蔓后放回原位,防不定根生长红薯。提蔓时因叶片易断裂受损,操作需注意力度,防叶片大量脱落损害红薯。
为提高红薯产量和品质,需遵循其生长规律,适时浇灌三次水。种植后立即浇第一次水,一个月后视情况浇第二次,注意沟内灌水避免土壤板结,并可适量施用钾肥助薯块膨大。膨大阶段应浇第三次水以确保产量,但收获前20天不宜再浇水。施肥时应科学施用化肥并及时浇水。生长中后期是高产关键期,合理水肥管理可显著提升产量。叶面肥有助于延缓早衰,延长膨大期。若出现贪青现象,应停止施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