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我国水稻种植区域相对较为广泛,不同种植区域具有不同的气候及环境特征,这使得不同水稻种植区域的田间管理技术存在一定的个性化差异。不同种植区域需要结合水稻种植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相应的水稻种植田间管理技术。1 温度和光照管理
1.1温度管理
水稻种植前72小时,需控制育苗区域温度,确保大棚内与室外一致,以增强秧苗适应性。若温度异常,应采取保温或降温措施。分蘖期,维持33摄氏度左右的环境温度,温差控制在1摄氏度内。抽穗期,关注温度变化,高温时降温,以免影响授粉。
1.2光照管理
水稻田间管理中,光照管理至关重要,因为光合作用对水稻健康生长至关重要。特别是分蘖期和幼苗期,这两个阶段对光照需求较高,种植者应确保光照充足,以促进光合作用,减少早衰,提高成活率。
2 间苗调整
水稻苗期需根据秧苗苗龄进行间苗调整,以确保整齐生长,提升产量和质量。种植人员应掌握品种特点,合理控制苗龄,避免苗龄过小或过大影响发育和产量。在田间管理中,根据生长情况调整苗龄,保持正常发育。间苗时,采用补苗、移苗等方法处理苗龄差异,保证整齐性。此外,苗床管理也很重要,包括浇水、施肥等,以提高秧苗成活率。
3 施肥管理
水稻施肥管理应根据其生长阶段合理施用肥料,确保底肥充足并遵循平衡施肥原则。基肥应在深翻整地时均匀施入,以腐肥为主。追肥通常在移栽后8至10天进行,过晚追肥会导致水稻成熟期延后。施肥比例应根据水稻对养分的需求调整,氮肥提升质量,磷肥促进根系发展,钾肥增强抗病性。水稻施肥分为基肥、分蘖肥、穗肥和粒肥四个阶段。基肥在移栽前施入,保证均匀性;分蘖肥在移栽后7天左右施用,根据生长情况调整尿素用量;穗肥主要在抽穗期施入,控制氮肥用量;粒肥在齐穗期施用,主要为氮肥,确保及时施用以避免早衰。
4 水稻种植的水分管理
水分管理对水稻种植至关重要,特别是在分蘖期,应采用浅水勤灌方式。分蘖期灌溉深度约30mm,当分蘖数达到九成时,排干水分进行晒田,直至水稻分化发育阶段开始。此时应立即灌溉,确保幼穗分化顺利。孕穗期需保持深水位,满足水稻对水分的大量需求,保证抗旱能力弱时的及时水分供应,避免缺水导致穗粒量减少和结实效果差。孕穗期深水层应控制在70mm以上,若温度低于20摄氏度,需增加水层深度。结实期至成熟期应实行“干湿交替”灌溉原则。为实现绿色可持续灌溉,可采用滴灌技术,控制滴头流量在1.5L以内,合理安排滴灌时间和频率,通常每天不超过两次,滴灌时间在8:00至15:00之间,确保滴管垂直于地面,管径小于2cm,滴灌高度和距离分别控制在4cm和7.5cm左右。
5 水稻种植的除草管理
现代农业水稻种植中,杂草管理通常采用机械或人工清理。机械清理时需保护水稻根系,控制深度和效率,先清洗和深耕种植区,然后用拖拉机带动割草机除草,最后用耙子平整土壤。人工清理则需排干水分,浅翻土壤,保持株距,用除草工具松土。化学除草剂也是选项,需谨慎选择种类和配比,以减少对水稻和环境的影响。推荐使用吡嘧磺隆和丁草胺乳油,或双草醚悬浮剂,按特定比例混合后施用,并在48小时后灌溉以增强效果。
6 科学晒田和收获期管理
6.1水稻科学晒田
水稻晒田应在分蘖期至幼穗分化期进行,排干水分以确保土壤坚实,防止行走时陷脚。晒田时间通常约5天,但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为防止养分流失,还需检查并修补田埂漏洞。
6.2水稻收获期管理
水稻收获期管理要求种植人员精确控制收获时间,以避免影响水稻质量。收获过早可能导致穗粒不饱满,过晚则可能引起穗粒老化脱落。最佳收获时机是水稻穗粒蜡熟末到完熟初,此时水分含量适中,大部分部位变黄。收获后,必须检测水稻含水量,合格后才能储存;若含水量过高,则需晾晒48至72小时以防止霉变。
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为保证水稻产量和品质的提升,需要从水稻种植的全过程出发,积极开展田间管理,为水稻健康生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生长条件,提高水稻的成活率。本文中的水稻种植的田间管理技术可以为其他水稻种植区域提供一定的技术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