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种子世界编辑部官方网站!
种子世界编辑部
Rich experience
致富经验
致富经验 您的位置: 首页 > 致富经验
高标准农田概述及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途径探讨
2024-08-05编辑:作者:穆长军来源:本站网 返回列表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也在持续加大,为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就必须促进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为进一步提升农田的生产效率与质量,在提升农民经济收入的同时,为农业生产模式的转变提供助力。相关部门有必要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配合农业生产技术与设备,为农业生产的提质增效提供助力,为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卡通农业.jpg

1高标准农田的优势

1.1农作物产出量大

在高标准农田的建设过程中,农田基础设施将得到进一步完善,耕地的质量等级也将随之提升,为后续的农业生产创造更加良好的条件。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高标准农田的农作物产出量也将稳定提升,而这也是高标准农田最为根本的优势之一,能够直接提升农民的收入[1]。不仅如此,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的生产条件优化还将促进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的提升,推动农业向着规模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1.2抗灾能力强

高标准农田通过对土地资源的整合以及配套设施的建设提升了自身对自然灾害等风险的抵御能力,不仅能够解决过往农田中存在的排水不畅、地势不均的问题,还能为农业的规模化生产创造条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造成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对粮食产区而言,高标准农田抗灾能力的提升能够为粮食的稳定高质量产出奠定基础,切实提升农业生产的稳定性。

1.3农田资源利用效率高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作,包含土地、水利、道路、技术以及管理等多方面内容,通过对水源、土壤、大气等诸多生态要素的改善与协调达成改善农田质量的作用。因此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的评价也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不能只关注农田的规模,更需要关注其是否发挥高标准农田在资源利用效率方面的优势。高标准农田建设能够推动土地资源的运用与机械化生产、标准化管理等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方向相适应,带动农田资源利用效率以及农产品产出率的提升,同时由于其能够节约农药、肥料以及人力方面的支出,还能起到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的作用。

1.4优化生态环境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推进能够有效提升土地的单位面积产能,拓展农作物产量提升目标的实现途径,优化扩大农业生产面积的低效率模式,不仅能够为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内在动力,而且能够对草地、沼泽、滩涂等多样化生态环境起到保护作用。而高标准农田的建设也不仅仅是对农田外在结构的整治,更是对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有助于缓解农业发展面临的水土资源限制,与农业未来的绿色发展转型相适应。高标准农田对整体布局的优化有助于发挥农田在生产以及生态领域的综合功能,是对乡村振兴战略以及生态发展理念的积极响应。

2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影响因素

2.1价格因素

农产品本质上是一种商品,因此农业生产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市场发展规律以及供求关系的影响,农产品的价格也会成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影响因素,农产品价格的稳定性以及发展趋势能够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依据与导向。而从具体、宏观的角度来说,高标准农田建设还受到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市场供需变化、居民消费结构调整等都有可能通过农产品价格对高标准农田建设造成影响[2]。

2.2政策倾斜

伴随着农业税费的改革以及一系列惠农政策的落实,农业生产积极性被调动,带动了我国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的提升,降低了农业生产所面临的风险,提升了农产品供给的稳定性。相应地,高标准农田建设同样需要得到政策支持,不仅要保障高标准农田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设置专项补贴,还需要建立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相对应的干预机制,为相关措施的高效率、高质量落实提供保障。可以说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政策环境将对其建设过程的落实以及建设结果产生重要的影响。

AI农田 汽车.jpg

2.3外部建设条件

高标准农田建设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地域、季节、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时,需要基于外部条件对农田建设进行适当的区域划分。现阶段常用的划分方法包括以下三种:

一是对农田的过往生产资料与真实生产案例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并组织专业人员对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进行实地考察,在真实可靠数据的基础上建立模型,并划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优先度与侧重点,实现对各个区域内重点发展内容的合理划分。二是对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内的农田质量进行分析,并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三个维度设置科学全面的评价指标,以实现对高标准农田建设适应性的客观评价。三是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对特定区域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适应性以及空间稳定性进行测算,综合考虑区域内生态环境因素与对农业生产的评价结果,将待建设区域划分为不同类型,选取自然条件优秀、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的地区优先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发挥高标准农田在生产效率与稳定性方面的优势以及对农业发展的带动作用。

2.4农业技术与设备的应用水平

农业技术与设备的应用水平是影响农田高水平建设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积极性因素,不仅影响农作物的产量与质量,还关系到农业生产者的最终效益。比如,农业技术能够优化对病虫害的处理理念与方法,实现化学防治、物理防治与生态防治的优势互补与协调运用,提升对病虫害的防治效果,避免其对农业生产的产量及质量造成负面影响[3]。而高标准农田建设能够推动传统小农粗放式农业生产向着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方向发展,而能否达成这一目标,正需要考验其对先进农业技术与设备的应用水平,推动农业的规模化、科学化、机械化发展。不仅如此,高标准农田建设还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吸引人才向农村回流,并为新型农民的培育提供助力。

3以高标准农田建设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途径

3.1加强农田的规划与设计

在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过程中,为保障后续的建设措施始终向着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落实,就需要加强对农田的规划与设计。在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规划过程中,相关人员需要梳理并分析当地农田的实际情况,针对生产条件与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较好的区域,可以进一步补充其在农业种植机械设备方面的缺失,以进一步强化农田的生产效率与质量。不仅如此,相关人员还需要结合当地的土壤、气候等条件,为农田规划适宜的农作物,同时选择与之匹配的种植方式,为农田生产效益提供保障,为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助力。

在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还需要意识到工程规划设计工作在整体建设过程中的基础性地位,通过有效的设计工作为后续施工环节的落实奠定基础。相关人员需要关注高标准农田设计的审核工作,审核人员在开展相关工作之前需要对农田建设环境进行实地考察,在此基础上为设计的审核制定科学合理的指标。与此同时,设计方、施工方与建设方都需要派出代表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设计审核工作,从多个角度审核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修改方向,保障农田建设规划与设计的科学性。

3.2提高土地质量水平

想要发挥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助力作用,相关人员还需要关注土地质量水平的提升。土地质量既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基础,也是农业生产的影响因素,是二者之间的桥梁,因此需要从病虫害防治、施肥优化以及资源循环利用方面入手。

病虫害防治是农业生产中的关键环节,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中主要利用化学药剂实现对病虫害的防治,虽然有着成本低、起效速度快的优势,但效果会逐步减弱,同时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高标准农田建设者需要对传统的病虫害防治模式进行优化,强调预防在病虫害防治中的重要作用,推广生物制剂在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进而降低农药使用对土地质量造成的负面影响。

化肥能够满足农作物的生长需求,为其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适度使用能够提升农产品的产量与质量,在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化肥的滥用问题导致土地的质量下降,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推进与落实造成阻碍。因此相关部门在建设高标准农田的过程中推广化肥减量增效技术,采用多种手段提升化肥的利用效率,以起到控制用量的作用。比如,有关部门可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在施肥之前对土地的营养元素构成与比例进行检测,结合农作物的生长需求调整肥料的比例与用量,在满足农作物生长需求的基础上避免浪费肥料,同时也能降低化肥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相关部门还可以推广畜—沼—肥的转化模式,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转化为肥料,降低农业生产对化肥的依赖,提升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想要提升土地质量,发挥其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及农业高质量发展中的基础作用,还需要加强对农业生产过程中可再生资源的运用。以秸秆为例,由于秸秆中氮、磷、钾等有机物的含量较高,因此可以作为肥料或原料,提升土壤的肥力水平,种植户可以直接利用机械设备将秸秆粉碎后通过翻耕的方式将秸秆翻入土壤内,为秸秆创造分解与腐烂的环境,改善土壤结构,同时切断病虫害借助秸秆传播的可能。

AI  卡通.jpg

3.3拓展融资渠道

资金是实现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前提条件之一,也是其主要的约束条件。想要达成推行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目标,就需要结合待建设区域的实际情况,基于各区域具体特征实现对融资渠道的拓展,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到高标准农田建设之中[4]。

在规划资金分配、拓展融资渠道的过程中,相关部门需要考虑各地区实际情况的差异,考虑资金缺口的实际情况,避免出现一刀切的资金分配问题。

3.4优化农田建设评价模式

在高标准农田建设完成后,为从中总结经验,实现对后续工作的优化与调整,相关部门还需要对其建设质量水平进行客观评价,并总结质量问题的应对处理方法。高标准农田建设有着系统性的特点,在建设过程中需要考虑经济发展、日常生产等要素之间的影响和作用,因此农田建设评价也需要从不同的维度出发,从经济、社会以及生态三个层面制定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评价标准,对运营问题及时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与此同时,对农田建设成果进行评价的过程中还需要合理应用现代化技术,比如借助遥感监测技术实现对大范围区域的高效监测与分析。

3.5强化农田建设后的管理工作

想要发挥高标准农田建设在助力农业生产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不仅要关注建设流程的落实,还需要强化农田建设后的管理工作,对竣工验收、管护利用等环节进行规范化管理。在这一过程中,相关部门需要确定相关工作的主体与对象,确保工作责任能够得到明确划分,实现对人力资源的高效率利用,提升农田管理的影响范围与效率。

第一,相关部门需要对农田的建后管护制度进行优化,围绕法律相关要求以及实际建设情况设置科学合理的制度内容,确保其使用简单、明确,同时能为工作落实提供保障。第二,相关部门还需要加强对后续维护管理资金进行合理安排,将资金纳入到财政预算之中,保障管护资金的高效率、合规利用。第三,相关部门需要明确管理维护工作的责任人,基于“谁受益、谁管护”的基本原则,对相关责任进行明确与细分,鼓励种植大户、合作社以及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积极发挥自身作用[5]。与此同时,相关部门还需要农业生产者加入农田设施维护工作中的热情,并开发针对性保护措施,在完善管护机制的基础上强化其管护能力。第四,为实现对高标准农田的永久保护与长效利用,相关部门还需要将已经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列入永久基本农田管理的范畴之中,对其进行永久保护,为其效益的长效发挥提供保障。而针对破坏基础设施、侵占高标准农田的问题,不许进行严惩。

3.6加强对农田建设的监督管理

在传统的农田建设项目管理模式之中,多头管理方式是较为常用的管理方法,但这一方法也导致不同部门对农田建设的标准及方式作出不同的要求。因此相关部门想要发挥高标准农田建设在推动农业生产高质量发展方面的作用,就需要加强对农田建设的监督管理。一方面,相关部门可以构建高标准农田建设动态监管系统,同其他部门做好信息的衔接工作,实现对农田建设的精细化监督与管理。另一方面,相关部门还可以构建高标准农田建设大数据平台,实现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全方位、全程监管。

综上所述,高标准农田的优势在于农作物产出量大,抗灾能力强,农田资源利用效率高,而且能够起到优化生态环境的作用。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影响因素包括价格因素、政策倾斜、外部建设条件、农业技术与设备的应用水平。因此想要达成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目标,助力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就应当加强农田的规划与设计,提高土地质量水平,拓展融资渠道,优化农田建设评价模式,强化农田建设后的管理工作。

二维码公众号二维码
种子世界编辑部 电话:19990789788 座机:0451-82626294 邮箱:19990789800@163.com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革新街140号
Copyright © 2024-2029 ZZSJBJB.CN 种子世界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