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种子世界编辑部官方网站!
种子世界编辑部
Variety selection
品种选育
品种选育 您的位置: 首页 > 品种选育
大豆良种选育与繁育技术
2025-10-11编辑:作者:刘春枫来源:本站网 返回列表

 图片

大豆资源收集、鉴定与创新利用

大豆种质资源收集主要包括国内地方品种、野生大豆和国外引进品种三大类。通过建立东北、黄淮、南方三大生态区的收集网络,系统收集和保存各类种质资源。种质鉴定采用农艺性状、品质性状、抗性指标等多项指标进行评价,建立标准化的种质资源数据库。品质鉴定重点关注蛋白质含量、脂肪酸组成等关键指标,采用近红外分析技术进行快速检测,蛋白质含量检测范围32%-54%,油脂含量检测范围15%-25%。在抗性鉴定方面,包括大豆花叶病毒病、根腐病、褐斑病等主要病害抗性评价,以及耐旱、耐盐、耐寒等抗逆性鉴定。野生大豆资源中蕴含丰富的优异基因,其蛋白质含量最高可达56%,抗病性达到免疫级,可用于改良栽培品种的抗性和品质。种质创新主要通过常规杂交、远缘杂交等方式,将优异性状导入到栽培品种中,创制新的育种材料。目前已获得一批蛋白质含量超过48%、具有多重抗性的优异种质,为大豆育种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材料。

图片

大豆常规育种技术

大豆常规育种以杂交育种为主要手段,通过亲本选配、杂交组合、后代选择等环节培育新品种。杂交育种采用人工辅助授粉方式,选择气温20-25℃、相对湿度70%-80%的适宜条件进行杂交,杂交成功率可达75%-85%。花期调控采用不同播期和遮光处理,可延长授粉时间15-20天。系统选育从杂交后代中选择优良单株,重点选择株高65-85cm、有效分枝3-4个、单株荚数65-85个的理想株型。考种指标包括百粒重18-22g、蛋白质含量42%-46%、含油量19%-21%等品质要求。选择过程注重抗倒伏性、适应性和产量性状,通过连续5-6代自交纯化形成稳定品系。回交育种主要用于品种缺陷修补和性状改良,一般进行2-3次回交后进行自交选择,每次回交后选用农艺性状优良、遗传背景纯合的单株。在育种过程中,结合南繁加代和多点试验,可将育种周期缩短3-4年,并通过3-5个点的区域试验评价品系的稳产性和适应性,确保新品种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图片

大豆生物技术育种

生物技术育种是现代大豆育种的重要方法,主要包括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转基因育种两大类。分子标记技术可用于亲本选择、纯度鉴定和抗性基因筛选,提高育种效率。目前主要采用SNP、SSR等分子标记,已开发与粒重、蛋白质含量、抗病性等性状相关的标记。通过分子标记检测,亲本选配准确率可提高40%,抗性基因选择效率提升60%。转基因育种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将目标基因导入大豆,获得具有特定性状的转基因材料。抗除草剂基因表达量可提高2-3倍,抗虫基因使抗虫性达到高抗水平。高油酸基因修饰可使油酸含量达到80%以上,γ-亚油酸含量提高到12%-15%。在实际育种中,将分子标记技术与常规育种方法结合,可提高育种效率25%-30%。通过分子设计育种,实现蛋白质含量提高2%-3%,出苗率提高8%-10%,选育出一批高产、优质、多抗的专用品种。

图片

大豆良种繁育技术

大豆良种繁育是保证品种优良性状稳定的关键环节,主要包括原种繁育和良种扩繁。原种田建设要选择隔离条件好、土壤肥沃的地块,与其他大豆品种保持1000m以上的隔离距离。田间严格按照“三定”制度,定人、定田、定品种,确保品种纯度。种子生产过程采用“六除”技术,除去病株、杂株、空秕株、倒伏株、早衰株和晚熟株。原种繁育采用单株系法,每个单株系种植4-5行,行长5m,株距15cm,每亩保苗1.8-2万株。病毒病防控采用网室隔离和酶联免疫检测相结合,确保无毒种子生产。种子质量控制采用40个SNP位点进行品种真实性鉴定,纯度要求达到99%以上。种子处理采用比重法和风选法相结合进行精选分级,发芽率必须达到95%以上,净度要求98%以上。良种繁育基地建立包括田间记录、加工质检、入库贮存等环节的全程质量追溯体系,实现良种生产全过程质量控制,保证种子供应质量。


二维码公众号二维码
种子世界编辑部 电话:19990789788 座机:0451-82626294 邮箱:19990789800@163.com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革新街140号
Copyright © 2024-2029 ZZSJBJB.CN 种子世界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