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育种是指通过人工选择和遗传改良的方式,优化玉米的品质和产量,从而选出利于农民的高产、抗病的玉米新品种,从而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
一、育种技术要点
1、育种基地选择
选择合适的玉米育种基地至关重要,需满足隔离条件。由于玉米是异花授粉作物,自然杂交率高,因此基地四周4000米内不能有其他玉米种植。基地应具备肥沃土壤、深厚土层、丰富有机质和适宜酸碱度,壤土是最佳选择。同时,基地应有良好的排灌系统,远离污染源。
2、把好种子质量关
在玉米育种前,需了解父母本特性,选择遗传性状优良的种子。确保种子质量符合国家标准,纯度、净度≥98%,发芽率≥85%,含水量≤13%,严禁使用劣质种子。人工筛选亲本种子,剔除破损和霉粒,防止缺苗断垄。种子包衣应使用杀菌剂和杀虫剂,播前晾干。播种前清理机具,避免品种混杂影响育种质量。
3、确定合理群体结构
确定合理的玉米育种群体结构至关重要。建议亩产量约450kg,保苗约6700株。育种玉米播种密度应略高于普通玉米,但避免留双苗或补种,保持留苗均匀。合理安排父本母本行比,确保父本粉充足的同时,尽量增加母本行数以提高产量。常见的行比为1:5、1:6、1:7,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4、确定播期播深播量
玉米育种时,应在地温稳定约10℃时播种,以提高成活率。播种前需耙地6cm,确保土壤疏松透气,颗粒细小。播深控制在3—4cm,以避免出苗延迟或抗旱能力减弱。根据播种方法,点播地块每667㎡播3.5—4kg种子,气播地块每667㎡播3kg种子。播种时要保证种子分布均匀,深浅一致,以实现全苗、齐苗。
二、玉米育种田间管理
1、早放苗
玉米播种后应当早放苗、早中耕、早封土,有利于促进玉米苗根系下扎生长,为培育壮苗奠定有利的基础。
2、早定苗
玉米幼苗长出3片叶后,应尽快定苗,每穴保留一株壮苗,并及时剔除杂株。母本需保持壮苗均匀,父本则要控制苗的大小比例,以延长散粉时间。
3、多中耕
中耕对玉米播种后至关重要,有助于土壤松散和减少杂草。建议在玉米田间管理期间进行2—3次中耕,深度约为16cm,注意不宜过深以免损伤根系。
4、适时灌水
水对玉米生长至关重要。在育种过程中,应根据玉米需水规律和降雨情况,适时灌溉以满足其水分需求。关键是要识别玉米需水的关键时期,特别是在拔节期和孕穗期加强水分管理,以促进植株健康生长。
5、去杂去劣
定苗之后,针对异常的父本和母本植株应当及时将其拔掉,去杂去劣工作要求在抽雄之前完成。重点清理父本行中杂株,母本行若发现有散粉株,应当将附近半径5m以内的玉米植株全部拔掉,确保纯度。
6、人工去雄
玉米育种过程中,母本去雄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这是获取优质杂交玉米种的有效手段。要尽可能完成母本去雄工作,去雄时要确保除净,禁止有残枝遗留。拔除的雄穗应当带出田间,避免污染花粉。去雄工作要求持续进行,提高育种质量。
7、砍除父本
父本完成散粉之后应当及时将其砍掉,避免母本中混入父本籽粒,提高种子质量。不仅如此,及时将父本砍除有助于改善母本田间采光、通风条件,促进母本生长,提升母本产量5%—10%。
8、玉米收获
玉米成熟后应及时收获,最好在种穗含水量低于25%时进行。收获后需晾晒并脱粒,确保种穗含水量低于18%,避免损坏种胚。要采取措施防雨霜冻,减少霉烂风险。收获前要人工选穗,确保种子净度超过98%。脱粒后要定量包装,防潮,并存放在干燥避光处。
三、提高玉米育种质量的对策
1、明确玉米育种目标
为保证玉米育种质量,应当制定科学的玉米育种目标,确保玉米育种工作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展开。具体来说,玉米育种目标应当根据玉米育种发展趋势、现实需求等方面因素制定科学的育种目标,并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调整,防止出现盲目育种等现象,确保育种目标的可行性。玉米育种目标概述如下:重点选育耐密植、抗病性强、抗倒伏、适应性强的优质专用玉米新品种。同时,要加深杂交优势群体研究,并应用先进的育种技术,培育出更具杂种优势的玉米新品种,带动玉米产量与品质的提升。
2、重视玉米种质选择
玉米种质选择是玉米育种前的一项非常关键的工作,玉米种质选择要点如下。首先,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合理利用地方品种,将地方本土品种优势最大化。其次,要重视对外地优良玉米品种的引入应用,培育我国玉米种子基因优势,取得更加理想的遗传性状,带动玉米育种效率的提升。最后,从大品种选系中筛选出优质玉米品种后,充分了解其遗传背景,充分发挥杂种优势,降低组合选配盲目性,提升玉米育种效率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