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技术在小麦种植方面取得显著进展,产量和品质均有提升。新型技术的应用推动了种植水平的提高。为维持增长速度,本文总结了农业现代化中小麦种植技术要点,旨在提高产量和种植者收入。
1 品种筛选
选出优秀的小麦品种是种植工作关键的第一步。我国农业科研能力提高,新型小麦品种增多且广泛应用。因各省气候差异大,选种要考虑种植地环境。种植人员在选种前需考察种植地气候、地质等自然因素,为品种筛选做准备。
我国北部省份适宜种北农 8 号、新科麦 169 等,东部省份适宜种中麦 9 号等,南部省份推荐种华麦 1028 或扬麦 12 等。种植地主要品种性状影响小麦产量,所选品种要有优良性状基因,优良品种环境适应性、抗病虫害、产量稳定性、抗倒伏性都好,能在不良因素影响下保持高产。
除此之外,小麦高产品种的抗逆性很重要,决定了植株、茎秆和抗倒伏能力等性状。要按标准综合分析筛选小麦品种,确定后在合适地块试种,记录情况,确保满足种植地需求,根据生长状况采取措施。同时,筛选品种时要调查平均产量和特点,了解生长需求。若种植量大,还要了解不同时期易遭病虫害情况并预防,种植前检查种子颜色、包衣、籽粒完整度,筛去不合格个体,保障种植工作顺利开展。
2 轮作种植
我国播种量排名靠前的小麦种植区域多在种植体系成熟、面积大的省份。为保小麦产量和品质,种植人员要抓好播种质量。我国北方多数省份四月前后气温快速上升,正值小麦快速生长期,春季自然灾害概率高,轮作种植技术作用大,如玉米和小麦轮作可增产,土地熵值不同时大豆和小麦轮作可提高肥力、丰富营养。此外,要据地块土质制定施肥计划,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结合小麦品种和种植方法施基肥,施肥后及时耙地、晒种、翻地,防止烧苗。播种前 3 - 5 天追肥,施肥量控制为磷肥和氮肥总用量 2.5 倍左右。
开沟播种可提高小麦成活率、出苗整齐度和环境适应力,播种前要检测地块墒情,据结果选择是否开沟播种,地块肥力足、墒情好可不进行。墒情差或有严重冻害的地块,播种后可及时镇压,通过轮作和合理施肥增强地力,提升小麦产量和品质。
3 宽幅匀播
积极应用宽幅匀播栽培技术可提高播种效率和效果,在播种量不变时增加行距,加快小麦穗粒发育速度,提升产量和品质,还能让小麦生长环境条件大致相同。种植人员要参考国内外案例,引进新技术和设备,革新传统播种方法,可酌情用 “一条线” 分散式粒播模式,减少少苗、断垄现象,保证种子均匀播种,避免 “疙瘩苗”,解决传统播种的问题。通过应用新型种植技术,合理调节种植间隔,加强光照强度,促进小麦发育。
宽幅匀播栽培技术对增强小麦抵抗力、提高苗期存活率、保证中期结穗率、提升后期产量和品质、最大化种植经济效益有关键作用。此外,种植人员在种植前要对麦田土质抽样检测和翻耕,深度控制在 20 - 30 厘米,翻耕后镇压地块,减少小麦后期掉根现象,注意镇压设备肥带宽度超 8 厘米、土壤间隔层不少于 3 厘米,镇压时安排专人管控,避免中断、漏失造成经济损失。
4 科学播种
种植人员需明确多数小麦品种从小麦种子播种到小麦收获至少需8个月左右的时间。若种植地位于山区,降水量相对较少,种植人员还应根据实际情况,对播种时间进行适度调整,确保播种工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种植工作开始之前,应实时观察天气变化,确保播种工作开始后的7天之内,种植地气温不会产生过大波动,并且做好相应的病虫害预防措施,为小麦的健康生长提供有力保障。基本苗的种植参考密度约为每公顷225万株。若错过小麦的最适宜播种期,为保障产量不会降低,种植人员应适当增加小麦播种量,一般晚播种2天应每公顷增加基本苗播种量20万株左右,同时种植深度应控制在3.5cm左右,以便达到最佳种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