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天气影响小麦产量,需选抗灾技术保障产量。近年气候变化,灾害频发,严重影响小麦产量。栽培管理应加强预防,选相应技术提高产量,避免灾害影响。
一、灾害天气对小麦的影响
①冻害冬前与春季多发。冬前高温促小麦生长,冬至后强降温致冻害。春季气候多变,倒春寒影响麦穗生长,致不抽穗、抽白穗或空穗。麦田也现弱、黄、穗小、空壳空穗现象。
②干旱致小麦单株少分叶、次生根少、叶片黄化,麦田有旱死现象。主因冬前长势好,冬春季干旱。干旱还致小麦根系发育不良、活力低。土壤干旱抑制根系发育,降低水养分吸收能力。干旱环境减缓小麦生长,降低光合效率,影响营养合成和转化,降低后期产量。
③干热风影响小麦生长,主要抑制光合作用,加速水分流失,降低灌浆速度,导致早熟、枯死、秕粒多,影响产量。幼苗期生长减缓,灌浆速度降低。高温下根系发育不良,土壤湿度降低,影响养分吸收和水分利用,进一步影响产量。
④洪涝灾害影响小麦根系生长和养分吸收,导致减产和品质下降,并降低抗病虫害能力。小麦根系随季节变化,春季活跃,拔节期生长快。洪涝导致根系损伤严重,雨水过大或冬季洪涝也影响根系活力。土壤水分过多会影响小麦生长,超过20%时会导致涝害症状。灾后小麦生长慢,需采取补救措施。
二、小麦生产中抗灾害天气栽培管理技术
1、播种至越冬期
播种至越冬期的管理工作包括:冬前麦苗管理、冬前水肥管理、早春麦田管理、麦田除草。
①冬前麦苗管理。
冬前化除,选苯磺隆等药剂除草,避剧毒。施药注意天气。雨雪后松土保墒。干旱时选适播深,需灌溉。高水位麦田井灌或覆盖麦秸。霜冻时加温。大播量麦田提前镇压或划锄,小播量麦田封冻后镇压或划锄。视土壤墒情浇水。
冬前降雨多可灌溉麦田,少或无需浇灌。墒情适宜即灌溉。播种量大需视墒情苗情浇水,小则冻水后追肥浇水。
②冬前水肥管理
冬前浇足冻水,播种时施足底肥,每亩20-30kg三元复合肥。返青后视苗情追肥浇水。冬前水分管理重要。返青期小水灌溉,早晚进行,防干旱。墒情不足及时灌溉。春季浇水勿过量,防小麦徒长、倒伏,影响产量。
在春季水肥管理中,要根据小麦的不同生长期和苗情进行施肥浇水。小麦的返青、起身、拔节期是其生长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施肥要以氮肥为主,提高小麦的抗倒伏能力。
在返青至起身期,需要追施返青肥,每亩施用尿素15kg左右即可;在起身期到孕穗期,需要追施拔节肥,每亩施用尿素10kg左右;在灌浆期,需要追施孕穗肥和灌浆水,每亩施用尿素20kg左右。
③冬前麦田管理
对越冬期小麦适时浇水,除草。防治病虫害,针对发生规律采取措施。小麦主要病虫害有纹枯病、白粉病、锈病、赤霉病等。纹枯病致条斑,严重时拔除麦株。白粉病严重会导致麦株萎蔫或死亡。赤霉病严重伤害小麦。其中,小麦纹枯病、全蚀病等影响产量和质量。需及时采用综合措施防治病虫害,保证小麦健康生长。早春麦田管理中,要做好返青期和拔节期管理,确保小麦正常生长。
④春季麦田管理
春季是小麦种植关键期,需利用气候条件,促进小麦生长。管理重点是返青生长、分蘖增营养。管理时,及时追肥浇水防板结,按“苗肥、苗情”原则施肥。麦田管理在返青至拔节期,需追肥浇水,防病虫草害。用复合肥或尿素追肥,越冬水后浇水,及时防病虫草害,确保小麦健康生长。
⑤早春麦田管理
早春麦田管理需浇水和施肥,小麦返青后应松土以提高地温。浇水促进返青,但需注意土壤墒情。返青后未追肥的麦田可结合浇水追肥,追施尿素或复合肥。施肥时注意避免小麦倒伏和肥料结块。
⑥麦田除草
播种小麦时,用含高效氟吡甲禾灵、氰氟草酯的除草剂除草。雨雪后施药。若用含三唑磷的除草剂,施药后3天内防雨。麦田除草注意:晴天高温施药,土壤湿润时施药,按药量施药,按稀释比例稀释。
2、起身至孕穗期
对弱势麦田,采取控旺措施,如化学除草、浇水,促根系发育,防基部节间伸长。浇水勿过早以防冻害。旺长麦田应镇压或浇水,控制长势,防倒伏。遇高温干旱需抗旱保墒,小麦对水分敏感,缺水影响穗发育。旱地小麦需抗旱保墒,采用镇压、划锄结合,注意浇水时间和量。小麦病虫害高发期需加强预警预报,科学防治,联防联治。抽穗至灌浆期重点防赤霉病和白粉病,及时用药。
3、抽穗至成熟期
小麦抽穗至成熟期是产量关键期,受干旱、暴雨等灾害天气影响大。需做好抗灾栽培管理,及时抗旱、排水,预防减产。同时,抽穗前灌水处理,抽穗期追肥,成熟期及时收割,选择晴好天气收割,防止倒伏。
综上所述。为保障小麦抗灾害天气栽培效果,需加强研究力度,从品种选择、土壤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入手,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合理技术措施。应用抗灾害技术可提高小麦产量和质量。今后需继续加强研究,多角度提升小麦种植质量和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