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种子世界编辑部官方网站!
种子世界编辑部
Forestry planting
林业种植
林业种植 您的位置: 首页 > 林业种植
麻竹笋高产栽培技术科学运用及精细化管理方法
2025-03-21编辑:作者:杨丕生来源:本站网 返回列表

u=1096145578

麻竹笋作为一种经济作物,在种植的过程中不需要投入过多的成本就能够实现丰产,并且见效快,并且栽培过程中的风险相对较小,一次投入即可获得长久受益。对于广东省英德市这类县级市来说,种植麻竹笋能够提升当地的经济效益,对于现阶段加快种植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仍然有个别种植人员还在采用以往的栽培模式。人们应该转变原来的种植观念,加大对麻竹笋高效栽培技术的研究与探索,从而提升整体的栽培效率。

1 造林地的选择

麻竹具有较强的抗逆性,不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在相对温暖、湿润的环境下比较适宜生长。在造林地的选择上,要选择海拔600米以下的丘陵山脚或者缓坡地、大山深处、水塘及水库周边等。在土壤的选择上,要选择土层较厚、肥沃、湿润、具有较强排水性、偏酸性的砂壤土。

2 整地和种植密度

整地和种植密度的合理安排是确保麻竹林健康成长和提高产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冬季被选为整地的理想季节,这主要是因为此时期的低温和较低的地表生物活动有助于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并为来年春季的生长储备充足的能量。

在整地方法的选择上,全面垦复、水平带垦、块状整地各有其适用场景。全面垦复适合于土质均匀且坡度不大的区域,而水平带垦和块状整地则更适用于坡度较陡的林地,它们能有效减少水土流失,同时提供良好的种植环境。

针对麻竹的特性,其整地工作建议在冬季进行,以确保土壤有足够的时间熟化。翻土作业中,深度控制在25厘米左右,这一深度既有利于根系的扩展,又不会过度扰动深层土壤结构。翻土后需进行敲碎、耙平操作,以确保土壤结构的均匀和疏松,有利于根系呼吸和水分的保持。

施肥是整地过程中的另一重要环节。每亩施入大约2000千克腐熟农家肥,可以显著改善土壤的肥力和结构,为麻竹的生长提供必需的营养成分。

起苗床的建设也需精心设计,苗床的高度约30厘米,宽度约1.2米,这样的尺寸有助于排水和提高地温,促进竹苗的生长。育苗工作通常在第一季度进行,这时的环境条件较为适宜竹苗的初期生长。

麻竹的种植密度是关乎其茁壮成长的关键一环。肥沃的土地上,8米×8米的间距为麻竹提供了理想的生长舞台,每处种植点以边长为1米的等边三角形的精妙布局,让3棵竹苗共享阳光雨露,尽享宽广的生长空间。而面对贫瘠的土地,则需巧妙运用密植策略,5米×6米或4米×5米的紧凑排列既是对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也是植物间智慧共生的体现,彼此助力,共同提升生长效率,让麻竹在逆境中也能焕发出蓬勃生机。

3 苗期管理

3.1除草、松土

在苗期的管理过程中,除草和松土是两个关键的步骤,对于确保竹苗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在进行松土时,要特别注意避免对竹苗根系造成伤害,因此在竹苗的近蔸处应采取浅挖方式,而在远蔸处则可以适度深挖。通常建议每70天左右进行一次松土作业,以保持土壤的疏松和透气性。除草作业也需同步进行,以防止杂草与竹苗争夺养分和水分。对于靠近竹苗的杂草,建议手工拔除,以减少对竹苗根系的潜在伤害;而对于距离较远的杂草,则可以使用锄头等工具进行清除。值得注意的是,选择除草剂时应考虑到竹苗的耐受性,避免化学药剂对竹苗造成伤害。

3.2浇水与排水

水是生命之源,对于竹苗的生长亦然。在雨水较少的干旱环境下,建议每7天左右浇2次水,确保每次浇水都能彻底润湿土壤,以满足竹苗生长所需。若发现土壤出现干裂情况,应适当增加浇水频率,以防止土壤过度干燥影响竹苗的生长。相对地,若种植区域雨水充沛,则要特别关注排水问题,以防根部腐烂。可以通过设置合理的排水系统,如开挖排水沟来避免积水现象。此外选择透水性和透气性良好的土壤或进行适当的土壤改良,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根部环境,促进竹苗的健康生长。

3.3培土

在施肥、浇水或雨后,土壤可能会因水流冲刷而流失,竹竿、竹枝等部位暴露出土面。此时,培土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在竹竿、竹枝周围添加土壤,可以有效保护其根系,避免因温度变化或水分蒸发带来不利影响。培土的高度一般控制在超过竹竿、竹枝4厘米左右,这既保证了竹苗得到足够的保护,又避免了过度培土可能导致竹苗的生长受限。

3.4挖坎、回半坎

针对不同种苗的特性,挖坎和回半坎的工作在细节上也会有所差异。以笋蔸造林为例,方形坎是常见的选择,表土应堆放在坎的上方或左右,坎下方则放置心土。进行挖坎时,要求土壤必须细碎,不含杂草根、石块等杂质,以确保土壤的质量。回填表土至坎的一半左右,这样的深度既能保证笋蔸有足够的生长空间,又便于后续管理工作的开展。在表土不足的情况下,可以将坎周围的表土层打碎后回填至坎内,而不采用心土。此举旨在为种苗提供更为肥沃的土壤环境。一般建议在种植前60天左右完成挖坎工作,以便土壤有足够的时间沉降,为种苗的植入做好准备。

3.5科学施肥

在麻竹笋种植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合理施肥,当来到盛产期之后,每年都要按照一定的比例积极地施入一些优质的追肥和基肥。从竹笋萌动一直到产笋之前,每亩地应该施入120千克左右的碳酸氢铵、70千克左右的过磷酸钙和50千克左右的氯化钾。肥料应该分两次进行施加,第1次是在春季下雨之后,间隔半个月左右施入第2次,通过在相邻植株间挖大约17厘米深的辐射状条形沟的方法来完成,施入后进行覆土。在产笋期间开展追肥时,每亩地应该确保施入3千克左右的尿素和5千克左右的复合肥。在初笋期、末笋期,要做到每间隔半个月施入1次,在盛笋期应该做到大约每10天施入1次,要在原来的施肥沟之间进行挖穴,之后用土覆盖。基肥要在清园之后回土之前施入,每亩地施入400千克左右的草木灰、2700千克左右的土杂肥和65千克左右的豆饼等。

3.6浆根

要想有效提升麻竹造林的存活率,浆根是其尤为关键的措施之一。浆根要使用到具有黏性的黄黏土。从运输、装卸的层面进行分析,在造林地就可以进行浆根,要先挖好浆根池,将水与黄黏土倒入到浆根池内,之后进行搅拌,使其成为黏糊泥浆,在黏度方面要使用泥浆黏附竹苗根须处,并且用手抖动不会随便脱落为主。将竹苗根部放入到泥浆中进行转动,使竹蔸根须上附着泥浆,以此来提升保水性和成活率。

4 抚育管理

4.1间种套种

麻竹在完成造林之后的初期,特别是两年左右的时间里,与农作物或药材等进行间种是一个有效的抚育管理策略。这种方法不仅能够提升土地的经济效益,通过间种作物的生长周期所带来的土壤管理,还能间接促进麻竹的生长速度和健康。在选择间种作物时,需要确保这些作物不会超过幼竹的高度,以防遮挡阳光,影响麻竹的光合作用。同时间种作物与竹株之间应保持至少1米的间距,以减少对麻竹根系发展的干扰,并保证麻竹有足够的空间生长。间种套种的时机一般选择在麻竹定植后的第2个生长季节开始,持续到麻竹林完全郁闭,对光照、空间需求达到峰值为止。

4.2间伐

随着麻竹林日渐茂密,林内部分较小的竹子和由于种种原因长势较弱的竹子会因缺乏光照和生长空间而逐渐退化。进行及时有效的间伐,对维护麻竹林的健康和生产力至关重要。

具体到间伐的执行上,通常采取按年度轮换更新的方法。在麻竹林建立的第3年,应当去除最早一年内生长出来的竹子,因为这些竹子经过两年的生长,可能已经开始退化,且影响新生的竹子成长[2]。到了第四年,再去除第2年内生长出来的竹子,以此类推。通过这样的间伐方法,可以确保麻竹林始终保持活力,避免老旧竹子过度占用资源,同时刺激新笋的产生,保证竹林的持续产笋能力。间伐的时间点一般选择在笋期过后,秋季至初冬之前进行,这样既不影响笋的收集,也有利于新竹子在下一个生长季节之前有足够的时间扎根。

5 科学取笋、留苗

科学取笋和留苗是麻竹笋栽培中极为关键的环节,直接关系到麻竹林的产量和持续收益。取笋的时机和方法需要精细考量,以确保既满足市场需求,又能保障竹林的健康生长和来年的产量。市场对于笋的老嫩有着不同的需求,因此,种植户需根据销售渠道的具体要求来确定取笋的标准。例如,针对新鲜竹笋市场,一般在竹笋的第二个青筒可见出角时采收,这时的竹笋鲜嫩可口,口感最佳。而对于笋干加工,则可适当延后采收,以获得更加成熟的竹笋。

取笋过程需使用专用的切笋刀,操作时从笋基部位离地面约10厘米处平切砍下,这样的切口平整,有利于笋蔸愈合,减少病害侵染的机会。为避免切口处腐烂,选择在晴朗的清晨进行取笋是最合适的,因为早晨的气温较低,细菌活性较弱,切口在一天之中也有足够的时间干燥。

进入立秋季节,留苗的工作变得尤为重要。此时,应选择那些健壮、位于外围、接近地面的新竹作为保留对象,尤其是那些新增或刚替换掉老竹的部位。这样的竹乸(竹子的地下茎部)生命力旺盛,具有较强的生长潜力,能够为来年的高产稳产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合理规划竹林的密度,确保每株新竹有足够的空间生长,也是立秋留苗时必须考虑的因素之一。

6 冬春季培土

冬春季培土是麻竹笋栽培管理中的一项重要措施,对于促进笋芽的孕育和萌发具有显著效果。这一过程不仅能够提供笋芽生长所需的适宜环境,还能够改善土壤的结构,增加土壤的温度和湿度,从而为来年春季笋芽的萌发奠定坚实的基础。

具体而言,冬春季培土的时间一般选在12月至翌年2月,这一时期麻竹林逐渐进入休眠期,地上部分生长活动减缓,培土操作对植株的影响较小。培土操作应选在晴天进行,若在土壤过湿的情况下进行操作,土壤结构容易遭到破坏。

在培土参数方面,通常建议培土的厚度控制在15~20厘米。过薄的培土层可能无法起到应有的保温保湿效果,而过厚的培土层则可能对笋芽的正常萌发造成压制。培土材料应选择富含有机质的肥沃土壤,可以适当混入腐熟的农家肥或有机堆肥,以提升土壤的肥力。例如,每亩可以施入约2000千克的腐熟农家肥,与土壤混合均匀后再进行培土,以提供充足的营养供应。

操作时,应注意在麻竹植株根部周围均匀覆盖培土,避免压伤竹鞭和根系。对于不同年龄的竹林,培土的范围和厚度也可以有所调整。对于新造林,可以适当增加培土厚度以加强保护;而对于成年竹林,则应侧重于维持土壤的稳定性和透气性。此外冬春季培土还应结合清园管理,清除林内的枯枝落叶和杂草,以减少病虫害的越冬场所。完成培土后,还可以在土壤表面铺设一层稻草或秸秆,作为保护层,进一步增加土壤的保温保湿效果。

二维码公众号二维码
种子世界编辑部 电话:19990789788 座机:0451-82626294 邮箱:19990789800@163.com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革新街140号
Copyright © 2024-2029 ZZSJBJB.CN 种子世界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