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我国农业生产结构不断优化,多种经营模式应运而生。甘蔗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在我国南方地区广泛种植。然而,单一的甘蔗种植模式容易导致土壤肥力下降、病虫害增多等问题。近年来,间种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逐渐受到重视,它不仅能提高土地利用率,还能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西瓜作为我国常见的经济作物,市场需求量大,栽培技术成熟。因此,将西瓜与甘蔗间种,有望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本研究旨在探讨甘蔗间种西瓜的可行性,分析其栽培技术要点,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试验地点位于广西扶绥县,该地区的气候适宜甘蔗和西瓜的生长。试验时间为2024年2月至6月。试验设置了四种不同的西瓜单行种植密度,密度分别为100棵/亩、120棵/亩、140棵/亩,160棵/亩。试验采用新植甘蔗地间作西瓜模式,2024年2月10日种植甘蔗,2月25日移栽西瓜苗,西瓜嫁接苗种植在甘蔗行的一侧,距离甘蔗植株约30厘米。
2 试验过程
2.1西瓜品种的选择
2.1.1早熟、丰产的品种
选择早熟、丰产的西瓜品种,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较高的产量和经济效益。早熟品种,如“先喜1号”,该品种在播种后较短时间内就可成熟,单瓜重约5千克,产量较高。丰产品种,如“珠农壹号”,该品种在播种后70天左右成熟,单瓜重约5千克,亩产量可超3000千克。
2.1.2抗病虫害能力强的品种
为了降低病虫害对西瓜产量的影响,选择抗病虫害能力强的品种至关重要。抗病毒病品种,如“黑超人3号”西瓜,该品种对病毒病、炭疽病、白粉病等具有较强抗性。
2.2甘蔗间种西瓜的田间管理
2.2.1施肥管理
在甘蔗间种西瓜的栽培过程中,基肥应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如鸡粪、牛粪、猪粪等,每亩施用量为2000~3000千克。基肥还应施用复合肥,如氮磷钾复合肥,每亩施用量为50~60千克。第一次追肥在西瓜播种后20~30天,结合灌水进行,施用氮磷钾复合肥,每亩施用量为30~40千克。第二次追肥在西瓜坐果期,即西瓜开花后10~15天,施用高氮复合肥,每亩施用量为30~40千克。第三次追肥在西瓜果实膨大期,即西瓜开花后25~30天,施用高钾复合肥,每亩施用量为30~40千克。第四次追肥在西瓜成熟前10~15天,施用氮磷钾复合肥,每亩施用量为20~30千克。
2.2.2水分管理
瓜苗移栽后即时淋好定根水,苗期需水量相对较少,为每日每亩10~15立方米。幼苗期的西瓜植株生长迅速,需水量逐渐增加,为每日每亩20~30立方米。开花结果期的西瓜植株进入旺盛生长阶段,果实迅速膨大,需水量最大,为每日每亩30~50立方米。成熟收获期的西瓜植株生长速度放缓,需水量逐渐减少,为每日每亩20~30立方米。
移栽后淋足定根水,盖好地膜和天膜进行保温保水,根据土壤墒情,适时淋水,保持土壤湿润。幼苗期根据天气情况和土壤墒情,每5~7天灌水一次,每次淋水量控制在1~2立方米/亩。开花结果期需水量较大,每5~7天灌水一次,每次灌水量控制在20~30立方米/亩。成熟收获期根据土壤墒情,适当减少灌溉次数,每7~10天灌水一次,每次灌水量控制在15~25立方米/亩。
在田块两侧开沟,将水引入沟中,使水分自然渗透到土壤中,适用于大面积灌溉。利用喷头将水喷洒到植株上,适用于干旱、高温等不利天气条件下的灌溉。通过滴灌带将水分直接输送到植株根部,减少水分蒸发和土壤流失,适用于节水灌溉。
2.2.3中耕除草
在甘蔗种植后15~20天进行第一次中耕,以促进甘蔗根系发育。在甘蔗拔节期进行第二次中耕,深度以5~8厘米为宜。在西瓜开花结果期进行第三次中耕,深度以3~5厘米为宜。
甘蔗种植初期中耕深度为5~8厘米,以利于甘蔗根系下扎。西瓜生长前期中耕深度为3~5厘米,避免伤及西瓜根系。甘蔗生长中期中耕深度为5~8厘米,保持土壤松软,有利于甘蔗生长。西瓜生长中期中耕深度为3~5厘米,防止伤及西瓜根系。
采用机械化除草设备,如拖拉机牵引的除草机,进行大面积的除草作业。对于局部杂草密集区域,可人工拔除杂草,确保甘蔗和西瓜的生长环境。中耕时,注意避免伤及甘蔗和西瓜的根系,以免影响其生长。中耕过程中,避免破坏土壤结构,以免影响土壤透气性和保水性。中耕后,及时覆盖土壤,保持土壤湿润,有利于甘蔗和西瓜的生长。除草时,注意区分杂草和甘蔗、西瓜,避免误伤作物。
2.3甘蔗间种西瓜的病虫害防治
2.3.1西瓜常见病虫害的种类和发生规律
西瓜常见病害主要包括西瓜枯萎病、西瓜炭疽病、西瓜霜霉病和西瓜白粉病。西瓜枯萎病主要在高温、多湿的条件下发生,一般在西瓜生长的中后期(6~8月份)出现。发病初期,叶片边缘出现黄褐色斑点,逐渐蔓延至全叶,导致叶片枯萎。据统计,西瓜枯萎病在广西扶绥县的发病率为30%~50%。西瓜炭疽病在高温、多湿的条件下发生,一般在西瓜生长的中后期(5~6月份)出现。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黑色圆形病斑,逐渐扩大,导致叶片枯萎。据统计,西瓜炭疽病在广西扶绥县的发病率为20%~40%。西瓜霜霉病在低温、多湿的条件下发生,一般在西瓜生长的初期(4~5月份)出现。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白色斑点,后逐渐扩大,导致叶片枯萎。据统计,西瓜霜霉病在广西扶绥县的发病率为10%~30%。西瓜白粉病在高温、干燥的条件下发生,一般在西瓜生长的中后期(5~6月份)出现。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白色粉末状病斑,逐渐蔓延至全叶,导致叶片枯萎。据统计,西瓜白粉病在广西扶绥县的发病率为10%~20%。西瓜蚜虫在温暖、湿润的条件下发生,一般在西瓜生长的中后期(4~6月份)出现。蚜虫吸取西瓜叶片、茎蔓的汁液,导致叶片卷曲、生长受阻。据统计,西瓜蚜虫在广西扶绥县的发病率为20%~40%。
2.3.2西瓜常见病虫害的防治方法
西瓜枯萎病发病初期,及时拔除病株,集中销毁。在发病期间,可使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进行叶面喷施,每隔7~10天喷施一次,连续喷施2~3次。西瓜炭疽病发病初期,及时拔除病株,集中销毁。在发病期间,可使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25%咪鲜胺乳油1000~1500倍液进行叶面喷施,每隔7~10天喷施一次,连续喷施2~3次。西瓜霜霉病发病初期,及时拔除病株,集中销毁。在发病期间,可使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25%咪鲜胺乳油1000~1500倍液进行叶面喷施,每隔7~10天喷施一次,连续喷施2~3次。西瓜白粉病发病初期,及时拔除病株,集中销毁。在发病期间,可使用25%粉锈宁乳油1500~2000倍液,或20%三唑酮乳油1000~1500倍液进行叶面喷施,每隔7~10天喷施一次,连续喷施2~3次。西瓜白粉病发病初期,每亩用7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50克,兑水60千克,均匀喷雾;25%世高悬浮剂50毫升,兑水60千克,均匀喷雾;70%福星可湿性粉剂100克,兑水60千克,均匀喷雾[5]。西瓜蚜虫发生初期,每亩用1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15克,兑水60千克,均匀喷雾;1.8%阿维菌素乳油2000倍液,均匀喷雾;2.5%拟除虫菊酯乳油2000倍液,均匀喷雾。
3 结果与分析
3.1不同种植密度对西瓜生长发育的影响
3.1.1蔓长和茎粗的变化
如表1所示,不同种植密度对西瓜蔓长和茎粗有显著影响。具体来说,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西瓜的蔓长呈现下降趋势,而茎粗则呈现出先增后减的趋势。当密度为100棵/亩时,西瓜蔓长为(330±1.5)厘米,茎粗为(1.2±0.2)厘米;当密度增加到120棵/亩时,西瓜蔓长为(280±1.4)厘米,茎粗增加到(1.3±0.3)厘米;密度进一步增加到140棵/亩时,西瓜蔓长为(265±2.0)厘米,茎粗也相应增加到(1.4±0.5)厘米;当密度达到160棵/亩时,西瓜蔓长下降至(250±1.6)厘米,茎粗则降至(1.3±0.4)厘米。由此可见,在一定范围内,增加种植密度有利于控制西瓜蔓长和增加茎粗。然而,当种植密度过大(如160棵/亩)时,西瓜蔓长反而有所下降,可能是因为密度过大后植株生长空间受限,影响了植株的正常生长。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种植密度,以实现西瓜高产优质的目标。
3.1.2叶片生长情况
如表2所示,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西瓜叶片数量呈上升趋势。在种植密度为100棵/亩时,叶片数为24±1片,而在种植密度为160棵/亩时,叶片数为(17±2)片,表明适当增加种植密度有利于提高西瓜叶片数量。叶面积随着叶面数的增加而增大。当种植密度为100棵/亩时,叶面积为(196±2)平方厘米,而在种植密度为160棵/亩时,叶面积增至(238±5)平方厘米。这说明增加种植密度有助于西瓜叶片的生长,从而提高叶片面积。在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西瓜叶片数量与叶面积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这表明增加种植密度有利于西瓜叶片的生长,从而为西瓜提供更充足的养分和光合作用面积。由此可见,适当增加西瓜种植密度有利于提高叶片数量和叶面积,从而促进西瓜的生长。然而,过高的种植密度可能导致叶片互相遮挡,影响光合作用和通风透光,因此需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种植密度。
3.2不同种植密度对西瓜产量的影响
如表3所示,密度从100棵/亩增加到160棵/亩,单瓜重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当密度为100棵/亩时,单瓜重量为(8.2±1.1)千克;密度增加到160棵/亩时,单瓜重量降至(5.9±1.1)千克。总产量在种植密度适中的情况下达到最高。当密度为140棵/亩时,总产量最高,为(2000±10.7)千克/亩。而当密度为100棵/亩和160棵/亩时,总产量分别为(1700±10.5)千克/亩和(1900±10.3)千克/亩。由此可见,在适中的种植密度下(140棵/亩),西瓜总产量最高。过低的种植密度(100棵/亩)会导致西瓜单产量较重,但总产量降低,而过高(160棵/亩)的种植密度则会降低单产量,总产量也没有密度为140棵/亩时的高。
3.3不同种植密度对西瓜品质的影响
3.3.1.果实含糖量的分析
通过对不同种植密度下西瓜果实含糖量的测定,密度为100棵/亩时的平均含糖量为12.5%,密度为120棵/亩时的平均含糖量为11.8%,密度为140棵/亩时的平均含糖量为12.7%,密度为160棵/亩时的平均含糖量为10.5%。结果表明,种植密度过大或过小,都会影响西瓜果实含糖量,密度为140棵/亩时的平均含糖量最高。这可能是因为在较高的种植密度下,植株之间的竞争加剧,从而光合作用减弱,进而影响了果实糖分的积累。
3.3.2果实口感和风味的评价
为了全面评价不同种植密度下西瓜的口感和风味,笔者邀请了一批品尝者对以下指标进行了评分:口感包括果肉的硬度、甜度、多汁程度等,风味包括果肉的香气、果皮的厚度等。密度为100棵/亩时的口感评分为8.5,风味评分为8.3;密度为120棵/亩时的口感评分为8.0,风味评分为7.8;密度为140棵/亩时的口感评分为8.6,风味评分为8.4;密度为160棵/亩 时的口感评分为7.0,风味评分为6.5。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过大或过小,西瓜的口感和风味评分呈下降趋势,密度为140棵/亩时的口感评分和风味评分最高。主要是因为较高的种植密度造成植株生长空间受限,影响果实的生长发育和品质。
甘蔗间种西瓜栽培技术具有较高的可行性,能够有效提高土地产出和经济效益。间种模式下,甘蔗和西瓜的生长发育相互促进,有利于提高作物产量。适当调整间种比例和栽培技术,能够降低病虫害发生。甘蔗间种西瓜栽培技术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有助于推动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当地土壤、气候等条件,结合科学的管理技术,充分发挥间种优势,提高农业生产效益。